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分析 > 镇街快报

枣庄市当前小麦苗情整体好转

作者: 来自: 时间:2010-04-07 00-00-00

今年3月中旬,据对全市当前小麦苗情技术考察情况看,与冬前、初春相比,全市一类苗、二类苗面积均增加,三类苗面积减少,小麦群体增加,个体发育已呈现逐渐由弱转壮的趋势,整体苗情普遍好转。

  一、当前苗情

    (一)基本情况。今年,我市小麦播种面积220.4万亩。据近期调查,全市平均亩苗量68.5万,主茎叶片数7.3个,单株茎蘖数5.4个,四叶以上大蘖39.8万,占总茎数的50.7%,单株次生根10.4个,平均苗高23.6厘米,叶面积系数1.9。其中:一类苗面积96.5万亩,占麦田总面积的43.8%,平均亩苗量89.3万,主茎叶片数7.9个,单株茎蘖数6.1个;二类苗面积90.4万亩,占麦田总面积的41.0%,平均亩苗量76.6万,主茎叶片数7.0个,单株茎蘖数5.4个;三类苗面积30万亩,占麦田总面积的13.6%,平均亩苗量50.4万,主茎叶片数6.1个,单株茎蘖数3.9个。

  (二)苗情明显好转。当前苗情与冬前相比,全市一类苗面积增加12.7万亩,二类苗面积增加6.9万亩,三类苗面积减少7.8万亩,全市平均亩茎数、单株分蘖、单株叶片数、单株次生根分别增加23.62万、2.22个、1.46个、8.4个。当前苗情与初春相比,全市一类苗面积增加4.0万亩,二类苗面积增加4.9万亩,三类苗面积减少5.9万亩,全市平均亩茎数、单株分蘖、单株叶片数、单株次生根分别增加22.8万、0.52个、0.46个、7.5个。从目前看,与冬前、初春相比,全市一类苗、二类苗面积均增加,三类苗面积减少,整体苗情普遍好转。

  二、有利因素

  (一)领导高度重视。我市各级领导历年来都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多次召开三夏、三秋生产动员会议,在生产的关键时期召开观摩会、流动现场会等安排部署工作。去年秋种时,市主要领导多次开会研究小麦安全生产问题,针对去冬今春强降温天气造成我市小麦群体偏少、个体发育偏弱、整体不如上年的具体苗情,市有关部门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做好春季麦田管理技术的宣传、培训、指导工作。3月5日,召开了全市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对春季麦田管理工作做了重点安排强调。

  (二)技术指导到位。近年来,全市广泛实施了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高产创建等有利于粮食生产的项目,加大了烟农19、济麦20号、济麦22、临麦2号、良星99、泰农18等小麦新品种的宣传、推广力度,积极推广了小麦适期晚播、精播技术、宽幅规范化播种、玉米秸秆还田、大型农机具精细整地、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延衰等高产栽培技术,农民的科技素质进一步提高。在各生产关键时期,相关部门及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搞好苗情考察、技术宣传和培训,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民做好镇压划锄、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因地因苗分类管理等工作,促进苗情转化升级。目前,全市各级共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2600余人次进行现场指导服务,全市麦田已划锄174.8万亩,追肥105.1万亩,浇水43万亩、病虫草害防治69万亩,各项麦田管理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三)天气较为有利。2月份我市平均气温3.7℃,较常年偏高1.6℃, 3月上旬平均气温2.2℃,较常年偏低3.4℃, 3月中旬的平均气温为8.1℃,较常年偏高0.5℃。从整体上看,自2月份以来,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有利于小麦的返青起身生长。同时,2月份我市降水26.3mm,较常年偏多12.4mm,给麦田补足了水分,基本解除前期的旱情; 加之3月上中旬平均降水14.8 mm,目前麦田土壤墒情较为适宜,为小麦的返青起身生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三、存在问题

    (一)病虫害偏轻、草害偏重发生。由于去年低温来临早且低温时间较长,病虫害越冬基数降低。今年麦田的病害发生情况基本同常年持平,有部分田块发生纹枯病。虫害呈偏轻且较晚发生的趋势,部分未浇封冻水、前期土壤较旱的田块有红蜘蛛发生。受去年特殊低温p气的影响,大部分麦田在越冬期没有进行化学除草,今年返青以来由于降雨偏多,土壤湿润,麦田杂草发生较多,据3月8日调查,每平方米麦田杂草平均30-40株,呈偏重发生趋势。

    (二)个别地块群体小、个体弱。个别地块由于整地质量差、地虚坷垃多,加上播种较晚、土壤墒情不足,小麦出苗后长势差,加上入冬后寒流来得早且持续时间长,小麦发育时间较常年减少15-20天,呈现群体偏小、个体发育偏弱的趋势。

  (三)部分地块受到冻害。2月12-13日夜间极端最低温度达到-8.2℃,种植的部分半冬性品种遭受一定程度的冻害,叶片变黄,生长缓慢,农民受利益驱动,疏于管理,苗情转化升级面临严峻挑战。

    建议各级要加强田间管理,分类指导,促进麦苗转化升级。要根据品种、地力、墒情和苗情来确定具体的施肥或浇水时间。要积极做好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搞好预警和监测,确保今年夏粮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