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我建功立业 我帮乡亲发家致富
2009年8月28日9:2:29
——记枣庄食用菌研究所主任 吴敬芹
吴敬芹,女,今年45岁,峨山镇福临村人。多年来,在国家富农政策的指引下,在各级妇联组织的大力扶持下,吴敬芹从蘑菇种植入手,白手起家,辛苦经营,创办了自己的市级食用菌科普基地,基地占地300余亩,其中试验基地90亩,拥有固定资产200余万元,50多个食用菌品种,被中国科学院命名为中国科学院食用菌良种培训基地,是国内规模较大的蘑菇养殖基地之一。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年可产鲜菇近800吨,腌渍近100吨,注册了“仙泉”牌蘑菇商标,产品远销上海、香港、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年可实现产值210万元。
依靠科技力量创业
创业之初:怀揣嫁妆钱,只身上济南学技术。十几年前,吴敬芹刚刚读完初中,家里很穷,种田的收入仅能维持温饱。对这种情况不甘心、不满足,一心想凭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改善生活现状。听说种蘑菇可以卖钱,我就进行一次次的尝试。虽然由于不懂技术,导致尝试失败,但我却从中意识到,要致富先得学技术。为了尽快系统地掌握蘑菇栽培技术,我决定到济南市食用菌培训学校去学习。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年过花甲的母亲时,母亲很支持我,变卖了家中惟一的一头猪,手捧卖猪换来的500元钱对我说:“孩子,这是留着给你办嫁妆的钱,以后出嫁时家里可再也没有什么给你陪嫁啦。”就这样,我凭着一股年轻人的闯劲,带着母亲的牵挂和家中仅有的500元嫁妆钱,只身来到了省城济南。通过在济南两个月的学习,我对蘑菇的习性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这样,我终于请回了技术这个“财神”。
一回到家,吴敬芹就风风火火地在自家庭院里清理场地,建制菌灶。欣喜的是,一个月下来,初战告捷,捧着水灵灵的蘑菇激动的哭了!
在蘑菇种植过程中,吴敬芹深深地感觉到,要想不断发展蘑菇种植,离开科学技术不成。为了不断地学习新技术,了解市场行情,自费订阅了几十种报刊,边学边实践,只用一年的功夫,已成为初具规模的蘑菇专业户。
吴敬芹出嫁时,把技术带到了婆家。新婚过后,和丈夫李吉刚一商量,说干就干,加大生产投入,结婚当年收入就达6000余元。第二年,收入超过万元。
创业中期:市区镇科技部门给予的科技指导和帮扶,给吴敬芹的创业理想插上了翅膀。在蘑菇生产过程中,由于自己在科技知识认识上的不足和对市场理念缺乏,导致蘑菇质量不高、生产成本过高、跟不上市场行情等问题出现。要么生产的多,市场需要的少,卖不出去;要么生产的少,市场需要的多,不够卖的;要么生产的适中,但质量跟不上,卖不上好价钱;等等,蘑菇生产效益一直忽上忽下,不稳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生产停滞不前,蘑菇的生产出现困难,个人的创业信念也产生了动摇。这时,镇科委了解了我的困难,及时伸出了帮助之手。镇科委联合区市科技部门,对吴敬芹进行了科技培训、指导和扶持,帮助学习市场管理知识和分析市场行情,并立足生产现状,帮助吴敬芹制订了合理的发展计划。在市区镇科技部门的关怀帮助下,其个人在生产理念、生产技术、市场知识等方面都得到了新的发展和进步,创业规模也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逐渐创建了目前的枣庄食用菌研究所。
创业后期:不能辜负各级科技部门的关爱,发挥个人的能动性,着力进行科技的创新和使用。按照科技人员的指导,吴敬芹立足本地资源,在农作物的秸秆上作文章。先后用大豆、地瓜、花生等作物秸秆进行反复配料。经历了几十次试验,终于找到了用玉米轴蕊作主要原料生产蘑菇的办法。其中最佳配料为:玉米轴蕊50,过磷酸钙1公斤,尿素0.25公斤,石灰2.5公斤,豆饼2公斤,多菌灵50克,石膏1公斤,水75公斤,生产种10公斤。
菌种生产的操作方法是:除玉米轴蕊外,其它原料与水混合在一起,半成混合液,再与粉碎的玉米轴蕊均匀地拌合,堆积发酵2——4天。当堆内温度达到50度是保持48小时,再翻堆保持48小时,推开降温至30度是就可以装袋。
在用玉米轴作主要原料的栽培过程中,吴敬芹发现生产出来的蘑菇有退化现象,就手选高效能适合本地生产的优良菌种。从市区的科技部门帮助引进了几个新品种,经过栽培观察,选择了一个优良单株,再经过组织分离,提纯复壮,终于找到了优良的母种,从母种到生产种,直到生长出蘑菇,需要经过母种原料生产种栽培种蘑菇的生产流程及农作物长料栽培蘑菇技术。
用玉米轴蕊作主要原料栽培蘑菇出了名,很多学员纷纷前来学技术,购菌种。吴敬芹看到用手工装袋费工费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能否用自动化装料,生产出大量的菌种,满足用户的需要呢?经过一个月的试制,一台多功能的搅拌装料机问世了。
还有一次革新,当吴敬芹知道沼气的废液渣灭菌效果好后,就把出完菇的废弃菌块用沼液渣浸泡,然后埋上土,仅露顶部,10天后奇迹般地长出了又鲜又肥的蘑菇,使废弃的菌块得到了二次利用。
致富不忘众乡亲
吴敬芹致富了,但没有忘记乡亲们,看到周围的人们还很穷,想到了当初自己的情况,就真心实意地要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针对乡亲们怕学不会,怕生产出来的蘑菇卖不出动的顾虑,采取“分两步走”。第一步人自己的亲属入手,两个妯娌成了我第一批学员,每家建起了生产棚,生产出的鲜菇供不应求,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活生生的事实,使乡亲们看到了科技并不神秘,致富的路程并不遥远,开始了扶贫第二步,先后举办了几期家庭食用菌培训班,提出了两项承诺:一是免费提供菌种,二是回收全部产品。乡亲们陆陆续续参与了蘑菇种植行列。到目前,通过吴敬芹所创办的基地的示范带出,全镇共发展了福临、沃洛、浏河崖、左庄等12个蘑菇种植专业村,李静亮、刘红水等种植专业户260余个。全镇可年产鲜菇1500多吨,品种由单一的平菇发展为木耳、银耳、香菇、草菇、灵芝、猴头菇、白灵菇、秀珍菇、天麻等十几个品种,产品销往20多个省市,年可创收400余万元。
放手大胆干,不断开拓创新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吴敬芹经过市场考察,看准了路子,投资百万元在原左庄科技园建成了占地1.5公顷的办公、教学、科研、生产与一体的食用菌服务大楼,十几个高标准温室大棚及珍稀菇生产示范园,成为山东地区规模较大的食用菌推广示范基地,吸引了各地学员前业学习技术。为了更好的了解市场和掌握先进的栽培技术,又从科研院校招聘科研人员,购买电脑,上互联网,吸引全国各地的食用菌栽培爱好者前来学习培训,并发展了很多合作伙伴。
2003年8月,通过市级有关部门批准登记成立了枣庄市食用菌研究所,吴敬芹担任所长。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整体效益,吴敬芹不断创新发展形式,谋求更大的发展。从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入手,投入60余万元,从大连引进液体自动菌种机,并建立空调发菌室,采用周年化栽培、人工控温等新技术10余项,大力推广普及生熟料栽培、菌种制作、废菌料二次利用等科技成果20余个。
吴敬芹还经常走出去,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发现南通食用菌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便与该市的食用菌生产大户王宝文、陈哲合作,投入资金160万元,并以技术作为5%的股份做无形资产投资,在南通市建了一处蘑菇生产基地——森园农庄,用于蟹味菇、高温白灵菇等蘑菇新品种的开发和生产。
吴敬芹的食用菌科普基地,在市区镇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规模不断扩大,其个人也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女能手、省科技星火带头人、市级农村科技大王、市级扶贫标兵等荣誉称号,取得了比较成功的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