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分析 > 镇街快报

水泉:政府撑伞 农民致富

作者: 来自: 时间:2009-07-08 00-00-00

2009年7月8日8:39:47

火樱桃映红水泉


 
       “春季里来‘果’满园”在山亭区水泉镇成了现实,刚一立春,一座座“伞”样的温室大棚里,农户们正将装箱的火红樱桃从这里发往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
        从一条崭新的水泥路转过5道弯来到该市水泉镇郑庄村,进入郑庄村郑昌喜家1000多平方米樱桃大棚。温暖、湿润的樱桃大棚里,一排新上的冷暖设备格外显眼。地上摆满了刚刚采摘的大棚火樱桃,鲜嫩火红、晶莹透亮的火樱桃刺人眼球。郑昌喜每天采收近百斤火樱桃,每斤均价280元。看着这位腰板挺得溜直、神采飞扬的年已半百的农民,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他还因为儿子上学拿不出600元学费,而红着脸到亲戚家去借。
       郑昌喜只是个普通的火樱桃种植户。走入水泉镇棠隶域山区,摘樱桃的、收樱桃的、拉棚收棚的、分类装袋的,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场面。几年间,20多个村建成冬、春暖式樱桃大棚1200多个,钢结构大棚20多个,2008年火樱桃总产量达5000吨,年创产值上亿元,仅此一项果农年户均增收5300多元。一大批火樱桃经纪人也应运而生。区政协委员、郑庄村农民郑克举是当地有名的火樱桃种植专业户,他的20岁出头的小儿子郑成东近年干起了专收火樱桃的生意,他每天在外跑市场,一天能销售一千多斤樱桃,每月稳稳当当收入上万元,用他的话说是“这钱容易赚”。村里返乡的打工族、妇女们都有了用武之地,家门口“上岗”,每人每月能挣600多元,像她们这样在自家门口打工的有500多人。水泉镇成为鲁南地区火樱桃种植第一大镇,在全国火樱桃市场也是屈指可数。
       火樱桃让这些山沟沟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就在十年前,他们还因这里自然条件限制而致富无路:大小山头173座,山峪50个,群山连绵,沟壑交错,水源基本靠天,80%以上的土地是山岭地。
       火樱桃产业为什么能在这山沟沟里迅速崛起?政府撑“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时的党委、政府一班人在探索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路子时了解到,火樱桃种植投资少,见效快,市场价格一直相对稳定并且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于是把发展火樱桃作为群众致富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多次换届,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抓住这一富民产业不放松。全镇先后组织3000多人次出去参观考察,走出山区开阔眼界,费用由镇村财政支付。群众缺少资金和技术,镇里就出台扶持政策,帮火樱桃种植户解决好一家一户不能解决、解决不好的水、电、路等问题。镇财政累计投入1300多万元,用于扶持、补贴农民新建、改造大棚,建蓄水池,引进红灯、美早、岱红等新品种,推广使用夏买冰、冬供暖、蜂传媒等新技术。
        为给广大樱桃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镇里成立了“祥明火樱桃产供销游合作社”,产前服务重点抓好市场的调研、无公害种植资料的提供、种苗的供给、栽培技术培训等。种植的过程中,合作社定期发放种植技术明白纸,并邀请技术人员到现场解决种植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还设立了火樱桃种植技术服务热线。产后搞好销售服务,协调规范广大种植户。政府撑“伞”,保证了火樱桃种植户的整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