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 全力推动鲍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
2009年7月7日8:11:51
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推动鲍沟镇经济社会跨越发展,7月1日至4日,在鲍沟镇党委书记张铁耀的带领下,鲍沟镇组织部分领导干部、办事处总支书记、村支部书记共70余人,赴临沂、无锡、苏州、华西村、江苏淮安等地,考察学习特色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先进经验。考察团一行先后参观了临沂市市场建设、恒瑞木业、兰山区村庄整合建设;聆听了华西村老党委书记吴仁宝的专题讲座,深入了解了华西村的发展历程,参观了解了无锡、苏州高新科技示范园区,最后赴淮安瞻仰周恩来纪念馆和周恩来故居,深切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通过学习考察,进一步解放了广大镇村干部的思想,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干事创业、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一、先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表现
(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速度快。临沂、淮安等地,过去都是一些较为贫穷落后的地方,近几年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2年,临沂市GDP仅为702亿元,2008年就达到1958亿元,六年增长了2.8倍;08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80亿元大关,收入总量居全省第8位。华西村经历了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三次巨变,建设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家家住400到600平方米的别墅,有300万到2000万的资产,有1到3辆小汽车。从01年开始,华西村兼并了周边20个村庄,形成了35平方公里、本地人口3.5万人、外来人口2.5万人的“大华西”,被中央领导命名为“天下第一村”。
(二)特色产业规模大,辐射带动强。临沂市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从80年代初期的“西郊大棚”第一代市场起步,已经发展到以现代物流为主的第五代市场。目前各类批发市场达到1000多处,其中临沂商城集中建有大型批发市场99处,经营摊p4.6万个,经营人员达15万人,围绕市场搞服务的达30万人,商品交易辐射全国20多个省、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商贸格局。同时,临沂市木材加工业出现于1991年,由于原材料价格较低,市场销路较好,产品价格高,厂家效益非常可观,各类木材加工企业便迅速地发展起来,且发展态势一直较好。近几年来,木材加工业逐步由过去的小作坊、家庭式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加工产品品种越来越多,档次逐步提升,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旋皮、压合、贴面、制胶等分工日趋明确,不少加工企业已按照IS02000认证体系进行生产。目前,该市共有木材加工企业4857家,注册资金5.3亿元,从业人员11.89万人,年产量493.1万立方米,约占全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其中锯材139万立方米,木地板0.7万立方米,胶合板181万立方米,刨花板5.2万立方米,板皮141.2万立方米,其他26万立方米。
(三)是城乡建设差距小,理念新。临沂市抢抓机遇,把建设北城新区作为打造“大临沂、新临沂”的战略突破口,走市场化运作、旧村改造的路子,将49个村列入整合范围,从2005年开始,仅用了3年时间,神奇般地崛起了52平方公里的新城区,新增城市人口30多万人,正逐渐成为全市的政务中心、文体中心、商业副中心;同时,围绕沂河两岸开发,拦河造出了48平方公里的宽阔水面,新建了人工沙滩,两岸高楼林立,生态环境优美、现代气息浓郁,给人以沿海大都市的感觉。华西村积极建设美丽的华西,定位为“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全村可以说是村更是城,建有塔群、隧道、龙西湖等80多个旅游景点,每年游客接待量在200万人以上,仅旅游收入每年达2亿元。
(四)是干群思想观念活,敢想敢干。临沂市地处偏僻山区,却敢于突破地理环境制约,走“商贸强市”之路,广纳八方客商,努力营造“优化投资环境光荣、破坏投资环境可耻”的氛围,使临沂成为了“投资的天堂,创业的乐园”。 淮安市依托自身丰厚文化和自然资源,突出制度创新,牢固树立“百姓是天、客商为重、企业至上”的公共服务理念,努力创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严明规范的法治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治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用一流的政策、一流的秩序、一流的服务吸引国内外客商。华西村正在建设74层、328米高的农民公寓楼,可安置700户农民,节约用地350亩,被喻为华西“空中新农村”,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第一高楼,实现农民住宅从“独门独院”到“公寓套房”,企业厂房从“顶天立地”到“上天入地”的新转变。
二、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我们既学到了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也找到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守旧观念不够创新。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经济的大发展。临沂等地的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断的解放思想,不断的超越自我、刷新目标。近年来,鲍沟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对照先进地区,让我们看到了差距,对于鲍沟来说,当前必须首先破除少数村居干部中存在的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保守意识,从低层次满足心态中走出来,学习先进地区想干事、干大事的发展意识,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豪气。
二是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不够强。规模化是现代化经济发展必然趋势。临沂、华西、无锡、苏州等地的发展,都高度重视项目规模化建设,鲍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确立产业规模化发展之路,充分发挥玻璃产业基地的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继续拉长产业链条,打造国内一流的“中国现代玻璃产业基地”,使玻璃产业成为鲍沟工业集群化发展的强力引擎。
三是城镇环境建设不够好。临沂、苏州、华西等地始终坚持前瞻性、科学性、特色性原则,规划设计大气派、高标准、高品位;建设施工标准规范,管理经营精细,使城市真正成为资金、人才、土地、技术的富集区,拉动了经济发展,提升了地方形象。我镇委托山东省城镇规划设计院综合考量鲍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完成了鲍沟镇2007—2020年城镇总体规划及论证评审,做出了办公场所让位于商贸发展的决策,将位于黄金地段的镇政府大院利用市场化手段开发为鲍沟镇综合商贸城。但由于人流物流过于集中,镇驻地脏乱差且情况未得到根本的改变,我们将加大商贸城工程进度,做靓城镇环境名片。
三、加快我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快推动我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政策,坚持从鲍沟实际出发,积极创新,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鲍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以思想观念的跨越为根本,努力建设理念创新的奋进鲍沟。一是在全镇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系统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观念的大更新、目标的大跨越。二是开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三学三比”活动,即:向理论精学,比思想大解放;向标杆求学,比差距找得准;向实践真学,比信心树得牢,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是从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执行有力的体制机制入手,不断强化自觉谋求赶超跨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计划生育、生态文明村创建、沼气建设等各项工作都进行跟踪调度和考核,排出名次,打出分数,定期通报,激发各级自觉谋求赶超跨越的创造性和执行力,在全镇上下形成比干劲、比发展、比实绩、比贡献的浓厚氛围。
(二)以核心竞争力的跨越为核心,努力建设科学发展的产业鲍沟。一是聚力发展,强力构筑玻璃产业集群。紧紧抓住玻璃产业基地被省政府列为全省“五大玻璃产业基地”之一 的机遇,对基地用地、道路、绿化、亮化和电力、通讯、给排水、排污等进行详细规划,并按照规划,大力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地承载能力。引导企业采取引资嫁接、股份制改造和追加投资等方式,全力培植华阳玻璃、耀鸿玻璃、丰华玻璃、金明玻璃、丰华铝型材等龙头企业进一步膨胀、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在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产品开发和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联合协作,在原有钢化、中空、镀膜等60多种系列的基础上,再引进玻璃机械、强化、防暴、烤漆、彩印等项目,形成玻璃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安装等一系列的产业组合,进一步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激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科技人员合作,提高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努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打造知名品牌,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二是借力发展,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争跑。按照“大动作、新招数、重实效”的要求,创新优化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力争全年合同利用外资突破2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突破5亿元。召开外来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法人代表座谈会,进一步排查招商项目和线索,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拓宽招商视野。紧密结合鲍沟资源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增强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招商效率,把招商引资与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结合起来,与培植骨干企业和发展产业基地结合起来,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好项目、大项目。严格实行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项目帮包推进机制,扎实推进河北海源总投资14亿元的2×900吨汽车在线镀膜项目、耀鸿玻璃有限公司LOW-E低辐射玻璃和自洁净(纳米技术)玻璃生产项目、金明玻璃公司高科技银镜项目、丰华玻璃有限公司新型强对流LOW-E钢化镀膜玻璃生产项目,真正形成全年招商、全民招商、全线招商、全方位招商的良好局面。三是转型发展,全力提升民营经济运行质量。充分发挥鲍沟民营老板多、个体大户多、民间资本雄厚的优势,动员引导骨干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增值扩产,推进“二次创业”,确保2009年全镇新增民营企业6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400户,新增注册资金6000万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2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亿元。以全民创业为主线,鼓励镇、村干部带头创业,吸引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带信息、带订单回家乡创业,鼓励引导下岗、失业人员找出路、谋发展自主创业,带动新生一批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现“铺天盖地”。大力实施企业品牌化战略,积极鼓励和帮助现有规模企业抓好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等技术基础管理工作,努力争创全国、全省名牌;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动员更多企业积极参与全市工业企业“1511”工程。鼓励更多企业抢抓金融危机倒逼结构调整的机遇,实施规模扩张、技改提升工程,生产适销对路的高新产品。
(三)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为切入点,努力建设欣欣向荣的活力鲍沟。一是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稳定粮食生产,完成良种补贴6.16万亩,良种统供率、覆盖率、配套技术到位率均达到100%。继续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利用补贴资金100万元,新购新型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收割机20台;大力推广玉米机收和小麦免耕播种保护地耕作技术,力争全镇玉米机收面积达到50%,2—3个村达到100%,200亩以上机收方达到3—5个。二是培植壮大支柱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培植壮大畜牧、蔬菜、林果三大农业支柱产业。巩固和扩大畜牧产业优势,合同鸡出栏量力争达到300万只;积极推广自然养猪法,新建自然养猪基地3处,不断提高畜牧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高度重视禽流感防治工作,制定完善应急预案,落实防控措施,确保不出问题。巩固鲍二、东宁、邢庄冬暖蔬菜大棚基地规模优势,适度扩大规模,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完成东宁无公害绿色品牌认证。继续推进林业产业化,完善农田林网、水网、路网的“三网”绿化,重点抓好1.15万亩的标准良田的农田建设的林网绿化;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抓好荒滩绿化,提升绿色示范村档次,争创省级绿化示范村2个。三是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努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严格落实粮食、良种、化肥、柴油、农机等各项补贴政策,维护农民利益。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建立土地流转平台,规范土地流转秩序;规范66个村村委会公章委托代管工作,推进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和社会保险网络建设,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建立民工人才库、用人单位需求库,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副产品和农村劳务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力争全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积极推进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化,加快实施成屯、南朱庄、于仓养殖基地建设, 2009年力争至少转化7个村,转化率达到70%。
(四)坚持以人为本,办好“十件实事”,努力建设幸福文明的和谐鲍沟。
一是切实办好“十件实事”。①全面完成镇驻地商业步行街和玻璃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②完成投资200万元、面积1000平方米的卫生院病房大楼建设和8个村卫生所的标准化建设;③完成石庙小学教学楼扩建工程和八中两座综合楼、两座宿舍楼及餐厅的建设;④大力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力争新建17处农家书屋;⑤完成16个村的健身场所建设;⑥完成于仓、中皇甫村、刘西村、张村、中石庙村、西宁村、东皇甫村、东宁村文明生态先进村、模范村创建工作;⑦完成村村通道路扫尾任务,做好村村通道路维护工作;⑧完成1.15万亩的标准良田、9.1公顷东荆林废弃窑厂、5.26公顷圈里废弃窑厂土地置换和刘西河道滩涂治理项目建设;⑨新发展7个沼气村,建成沼气示范户740户,新发展太阳能利用示范村2个;⑩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范围达到全覆盖。二是大力推进“平安鲍沟”建设。进一步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突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强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妥善处置群众来信来访,坚决杜绝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和缠访。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抓好重点行业领域的专项整治,强化检查,确保不出现大的安全事故,确保全镇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三是大力推进“和谐鲍沟”建设。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家庭社会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关爱女孩”活动,确保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6‰。积极利用好上级政策,出台配套方案,完成东宁、坝前、杨村、西荆4个村计划生育阵地薄弱村建设。切实关注关心弱势群体,做好老龄和残疾人工作,认真落实各项优待政策,力争老年人工作示范村达到80%以上。做好农村、民营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扩面工作,提高劳动保障水平,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保障职工利益。继续开展好慈善募捐活动,利用多种有效形式,加大对特困户、特困学生和鳏、寡、孤、独人群的救助力度,解决基本生活保障。四是在改进工作作风上实现新突破。时刻牢记宗旨,坚持执政为民,用心、用智、用力把鲍沟的事情办好,对鲍沟人民负责。大力倡导思想求实、工作务实、措施落实,加快建立一抓到底、督查到位、考核到人的工作运行机制。继续推进政府提速,加强机关效能监察,努力使机关作风有一个大的转变,工作效率有一个大的提高,政群关系有一个大的改善,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