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统计公报

枣庄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 来自: 时间:2013-04-16 00-00-00

 

枣 庄 市 统 计 局
2013年3月4日

    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的推动资源城市转型,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有效遏制了物价过快上涨,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 
    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170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0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91.33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578.59亿元,增长10.4%。
                              图1:2008-2012年GDP总量及其增幅(亿元,%)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8.8:62.8:28.4调整为7.8:58.2:34.0。
                               图2:2008年与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对比图(%)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2年,省统计局、省科技厅重新确认的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为203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485.23亿元,增长16.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5.47%,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
    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城市化率达49.4%,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各区加快转型升级,滕州崛起明显提速,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分别列全省县(市、区)第2位、第3位。
    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扎实推进重点节能减排。累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178条、产能1790万吨,居全省第1位;关停小火电容量80.6万千瓦,居全省第3位。代表山东省迎接国家淮河流域治污核查取得第1位。
    就业保持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5.9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7.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1%。
    市场物价增速放缓。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01.9%,涨幅较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8.0%。其中,生产资料指数为97.6%,生活资料指数为99.1%。

                              图3: 2012年各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民营经济保持增长。非公有(民营)经济户数18.42万户,增长7.3%;从业人数71.26万人,增长6.4%;纳税额122.78亿元,增长8.6%,占税收总额的75.8%。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资源型产业占比较大,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城市功能尚不完善,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企业改革改制遗留问题亟待解决,改善民生的任务尤为艰巨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增长。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增加值133亿元,增长4.2%。其中:农业增加值93.9亿元,增长3.3%;林业增加值1.4亿元,增长8.5%;牧业增加值26.4亿元,增长5.7%;渔业增加值4.3亿元,增长9.4%。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35.57万亩,总产量198.87万吨,增长4.5%。植树造林12075公顷,年末林木蓄积量57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1.5%;肉类总产量26.55万吨,增长5.0%;水产品产量8.85万吨,增长7.4%。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6.11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8.02千公顷。预计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309.2万千瓦,增长6.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其中,轻工业增长14.8%;重工业增长10.3%,轻工业快于重工业4.5个百分点。
    工业效益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207.11亿元,增长9.8%;利润187.80亿元,增长7.6%;利税330.25亿元,增长8.6%。
    重点行业拉动作用明显。煤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纺织3大行业完成增加值增长15.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2.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拉动贡献率29.6%。通用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3个行业完成增加值增长16.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6.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5个百分点,拉动贡献率21.4%。
    主要产品产量增加。重点统计的工业产品达153种。服装、焦炭、甲醇、金属切削机床、合成氨等产品产量不断增加。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年末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220家,与年初持平。新签合同额336.72亿元,增长27.1%。完成产值222.14亿元,增长15.2%。完成增加值85.73亿元,增长13.0%。建筑业总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只有46家,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仅9家,产值过10亿元的仅5家,占全部企业个数的比例分别仅为20.9%、4.1%和2.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达到1044.62亿元,增长22.7%。
                              图4:2008-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幅(亿元,%)


                              表4:2012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房地产)及增长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第一产业投资12.1亿元,增长34.9%;第二产业投资509.1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投资523.4亿元,增长34.0%,高于投资增幅11.3个百分点,且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首次超过二分之一。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实施总投资300亿元的九大基础建设,已完成投资239.8亿元;累计新开工投资过亿元项目523个,其中投资过10亿元大项目   76个。一批重大产业、民生、环保项目顺利建成或加快推进。
    房地产销售遇冷。房地产开发投资178.56亿元,增长30.5%。房屋施工面积1813.0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39.08万平方米。销售新建商品住宅233.74万平方米,下降3.5%;销售额89.67亿元,下降3.6%。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稳步实施。全年已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4945套,完成目标任务的102.8%。其中,新开工保障性住房6193套,新开工棚户区改造住房28752套,全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竣工住房14265套。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亿元,达到552.4亿元,增长15.0%。分区域看,城镇零售额413.5亿元,增长15.0%;乡村138.9亿元,增长14.7%。分限额看,限额以上212.3亿元,增长20.2%;限额以下340.1亿元,增长9.2%。
                               图5:2008-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幅(亿元,%)


    消费热点活跃。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汽车类零售额35.6亿元,增长15.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40.0%;化妆品类增长27.9%;金银珠宝类增长21.0%;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9.5%;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增长17.9%;家具类增长19.5%。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竣工投产外来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70个;新建外来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2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5个。
外贸出口逆势增长。进出口11.32亿美元,增长6.0%,其中出口9.40亿美元,增长11.3%,增幅居全省第2。机电产品出口1.73亿美元,增长27.0%;以天然橡胶为主的化工产品进口0.66亿美元,增长50.0%。
    利用外资较快增长。新批外资项目24个,合同利用外资22484万美元,增长147.1%。实际到账外资14241万美元,增长19.0%。
    对外经济合作稳步推进。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4790万美元,外派劳务人数513人,新设境外企业2家,境外投资额10055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公路客运量7567万人,旅客周转量497439万人公里,分别增长2.8%和2.3%;公路货运量22695万吨,货物周转量2523581万吨公里,分别增长0.9%和5.2%。水路货物运输量980万吨,水路货运周转量445443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6%和1.9%。港口货物吞吐量2121万吨,增长1.5 %。
    民用汽车拥有量增加。民用汽车37.02万辆,增加4.2万辆。其中当年新注册3.71万辆;属于个人拥有32.46万辆,其中轿车20.14万辆;载客汽车29.16万辆,载货汽车5.49万辆;营运性汽车5.89万辆,其中载客汽车0.48万辆,载货汽车3.61万辆。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交通基础设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56亿元(注:不含京沪高铁、枣临铁路、枣临高速公路三大项目投资)。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533.8公里(包括村道),其中,高速公路163.7公里。
    邮政通信业有序发展。邮政业务总量1.24亿元,增长10.0%。电信业务总量5.48亿元,增长0.7%;市内电话用户35.53万户,下降1.3%。移动电话业务总量48.55亿元,增长9.6%;移动电话用户317.16万户,增长4.0%。
    旅游业发展实现突破。共接待国内游客1357.1万人次,增长18.7%;国内旅游收入95.1亿元,增长25.9%;入境游4.1万人次,增长29.3%,其中外国人2.5万人,港澳台同胞1.6万人;旅游创汇0.11亿美元,增长10.5%。台儿庄古城顺利通过5A级验收,实现我市5A级景区零的突破。
    八、财税、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保障更加有力。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6.37亿元,增长16.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87.22亿元,增长16.8%。其中,文化体育与传媒、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民生类支出分别增长27.4%、21.1%、21.4%、25.9%和40.7%,增幅均高于总支出增幅。


                              图6:2008-2012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税收收入不断增加。国、地税收入161.93亿元,增长9.5%。其中,国税收入72.03亿元,增长1.9%;地税收入89.89亿元,增长16.5%。税收占GDP的比重9.5%,与上年持平。
    金融信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46.72亿元,增加172.48亿元;其中,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695.09亿元,增加122.81亿元。年末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916.49亿元,增加101.52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实现保费收入32.58亿元,增加2.13亿元,增长7.9%。其中财产险收入9.06亿元,增长10.3%;人身险收入23.52亿元,增长7.0%。支付赔款给付6.47亿元,增长6.0%。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获得省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二等4项、三等奖3项;获得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取得市科技进步奖120项。鲁南技术市场完成技术合同登记300余项,技术交易额突破3亿元,是上年的1.5倍。
    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保持较快增长。专利申请量2759件,增长18.9%,其中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1198件,增长74.4%;发明专利申请量696件,增长20.2%。专利授权量1864件,增长38.7%,其中工业企业专利授权量721件,增长154.8%;发明专利授权量112件,增长21.7%。
    科技研发投入比重稳步提升。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901人,其中工程师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65%。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新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2个,新增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
    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6019人,毕业6338人,在校生21426人。
    职业与基础教育全面推进。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4852人,毕业13427人,在校生44708人;普通高中招生26694人,毕业26454人,在校生77918人;初中招生40958人,毕业45968人,在校生129745人,辍学率0.01%;小学招生51414人,毕业42667人,在校生262871人,辍学率0.0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06%。
    幼儿教育快速发展。幼儿园招生55289人,毕业44696人,在校生94007人。
    十、文化、广播、卫生和体育
    文化、档案、新闻出版稳定增长。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13个、电影放映单位8个、档案馆8个,向社会开放档案卷数72940卷。
    广播影视事业更加繁荣。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2座、中波转播台1座、电视差转台8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6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1.89%,有线电视传送模拟46套、数字148套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用户达53.4万户。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卫生机构2208个,床位14732张,卫生技术人员数16796人,其中执业医师5869人,执业助理医师6978人。乡镇卫生机构47个,床位2773张,卫生人员3715人。
    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全国各项比赛中取得金牌9枚、银牌10枚、铜牌6枚。在亚洲举重锦标赛中取得金牌1枚。全市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90%。
    十一、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1.7亿元,增长19.0%。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大幅改观,公用事业水平不断提高。新增道路面积122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380公顷,新增供热面积217万平方米,完成供水户表改造任务1.5万户,新建改造城市供水管网60公里、燃气管网92公里、热力管网68公里。置换完成天然气用户35110户,燃气普及率达到99.5%。城市供水一户一表改造完成1.5万户,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9.4%。新增污水管网38公里,全市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共处理污水10250万吨,服务区域覆盖全部城市建成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2.7%。
    新城建设硕果累累。新城建设完成投资约9.7亿元,新增道路面积23.4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24万平方米。实施了祁连山路绿化、榴园大道、龙潭游园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启动枣庄市双子座城市综合体项目,目前已完成各类投资约1.2亿元。市民中心项目进展顺利,文化中心已累计完成投资约5.1亿元。新城体育中心、枣矿城、妇幼保健院、枣庄银行、建行枣庄分行、农信社和海关商检综合服务楼7个重点项目集中启动奠基仪式,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总投资规模50多亿元。新城的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承载能力不断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扎实推进。全市开工农房集中连片建设改造项目32个,涉及53个村(居),启动农房建设1.79万户,完工1.48万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721户,其中中央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1090户,全部完工。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土地结构、矿产资源基本稳定。土地总面积456.35千公顷。其中,耕地保有量239.84千公顷,基本农田面积212.99千公顷。已发现矿种57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2种。
    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全市7条主要河流COD、氨氮平均浓度同比分别改善了13.5%、34.6%,境内7条主要河流基本达到Ⅲ类水质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空气环境可吸收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同比分别改善了15.15%、20.41%、21.15%,全省排名较去年提升两个名次,三秋秸秆禁烧工作取得突破。新建成命名9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我市生态乡镇达到37个,占全部乡镇的80%,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3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生态工业园创建取得突破,滕州市经济开发区被评为省级生态工业园。
    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经省统计局初步核定,2012年1至3季度,我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66%,高出全省平均降速0.25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1,万元GDP电耗同比下降5.31%。
    全社会用电量增加。全社会用电量120.41亿千瓦时,增加2.57亿千瓦时,增长3.9%。
    安全生产持续向好。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18起,下降17.3%;死亡135人,下降19.6%。
    社会治安形势稳定。刑事案件立案件数8945起,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3502起,受理社会治安案件43293起。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合理增长。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总人口394.83万人,其中,男性205.89万人,女性188.9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3981人,出生率11.15‰,出生性别比115.1;死亡率5.58‰,自然增长率5.57‰。
    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60元,增长13.7%;人均消费性支出14917元,增长10.8%,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32.9%。农民人均纯收入9606元,增长14.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40元,增长11.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5.8%。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镇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中心2529个。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540张,年末收养人数288人。城市最低保障人数4.79万人,农村最低保障人数13.06万人。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196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2473.4万元。
社会保障能力逐步增强。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累计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47.2亿元。城乡教师工资实现统一标准发放,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600元、800元。新农合、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平安枣庄”建设全面推进,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双拥共建深入开展,顺利通过“全国双拥模范城”验收。公共服务和社会和谐指数居全省第5位。

注:1GDP为初步核算数,部分数据为快报数。

2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

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为全部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

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

上项目在当年实际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5、限额以上批发企业为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及以

上的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为年销售额在500

万元及以上的企业;限额以上住宿业为星级宾

馆、饭店;限额以上餐饮业为年销售额200万元

及以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