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纵深推进资源城市转型,经济和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
生产总值规模增加。初步核算并经省统计局审定,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实现1561.68亿元,是2006年的2.1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40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920.32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514.96亿元,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41746元,比上年增加4907元,折合6463美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GDP)的比例由上年的8.6:60.1:31.3调整为8.1:58.9:33.0,第二产业占比自2004年以来首次调到60%以下,第三产业占比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就业状况进一步改善。城镇新增就业5.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7.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5%。
市场物价持续上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4%,房屋销售价格上涨4.1%,房屋租赁价格上涨0.8%,土地交易价格上涨2.7%。
民营经济稳步增长。民营经济户数17.16万户,增长8.7%;从业人数67万人,增长7.4%。
由于受国内外经济复杂多变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压力加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民生改善的任务依然较重,城市转型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亟待加快,物价上涨压力仍存,等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增长。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增加值126.4亿元,增长2.0%。其中:农业增加值90.3亿元,增长1.3%;林业增加值1.27亿元,增长7.6%;牧业增加值24.73亿元,增长3.9%;渔业增加值3.65亿元,增长9.9%。
产品产量稳中有增。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夏粮产量有所减少,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32.18万亩,总产量190.3万吨,下降1.4%;植树造林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5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0%。其中,轻工业增长10.5%;重工业增长13.7%。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有所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4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6.24%,比上年下降0.34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386.13亿元,增长23.8%;利润234.20亿元,增长20.1%;利税390.14亿元,增长19.5%。
重点行业拉动作用明显。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制品、纺织、食品制造4大行业增加值增长14.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8.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9%,拉动贡献率30.0%。通用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3个行业增加值增长22.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8.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0%,拉动贡献率30.8%。
主要产品产量增加。重点统计的工业产品达158种。纱、机制纸及机制纸板、焦炭、合成氨、金属切削机床等产品产量不断增加。
表2: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 品 |
单位 |
产 量 |
比上年 增长% |
原煤 |
万吨 |
2999.98 |
-4.7 |
纱 |
万吨 |
23.92 |
18.8 |
服装 |
万件 |
79467.93 |
20.2 |
机制纸及机制纸板 |
万吨 |
148.56 |
9.6 |
焦炭 |
万吨 |
288.29 |
6.6 |
合成氨 |
万吨 |
45.0 |
3.6 |
水泥 |
万吨 |
2475.56 |
-0.9 |
甲醇 |
万吨 |
80.17 |
16.1 |
醋酸 |
万吨 |
29.34 |
-7.71 |
金属切削机床 |
台 |
94738 |
13.6 |
数控机床 |
台 |
19082 |
37 |
发电量 |
亿千瓦时 |
135.28 |
-4.4 |
建筑业生产稳定发展。年末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223家,比年初减少16家。完成增加值76.88亿元,增长20.1%。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823.77亿元,增长24.1%。
投资结构趋于优化。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8.1亿元,增长14.8%;第二产业投资449.59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投资366.08亿元,增长31.8%,高于全部投资增幅7.7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投资增幅13.2个百分点。
房地产产销平稳。房地产开发投资136.8亿元,增长75.5%。房屋施工面积1330.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6亿元,增长17.3%。分城乡看,城镇零售额336.4亿元,增长16.9%;乡村144.2亿元,增长18.1%。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409.4亿元,增长15.2%;住宿餐饮业71.2亿元,增长27.4%。
消费热点更趋旺盛。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中,汽车类零售额30.5亿元,增长20.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2.5%;化妆品类增长26.2%;金银珠宝类增长42.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5.0%;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增长32.6%;家具类增长43.9%。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新建外来固定资产投资过5000万元项目11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8个,5亿元以上14个,10亿元以上8个,新开工建设外来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中,“八大工业集群”项目占72.1%,“四大特色服务业”项目占22.7%,两项合计占94.8%。
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进出口总额10.68亿美元,增长17.2%。其中,出口8.45亿美元,增长13.2%;进口2.23亿美元,增长35.2%。
对外经济合作力度加大。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完成营业额4785万美元,同比增长27%;外派劳务517人,同比增长6.2%;新设境外投资企业1家。实际到账外资1.2亿美元,下降49.9%。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4个,合同利用外资0.91亿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公路客运量7361万人,旅客周转量48.63亿人公里,分别增长3.4%和4.6%;公路货运量2.25亿吨,货物周转量240亿吨公里,分别增长0.1%和3.4%。水路货物运输量965万吨,水路货运周转量43.73亿吨公里,分别下降5.2%和6.4%。港口货物吞吐量2089万吨,下降8.8 %。
民用汽车拥有量增加。民用汽车32.82万辆,增加5.64万辆,其中当年新注册3.98万辆;个人拥有28.6万辆,其中轿车16.27万辆;载客汽车24.26万辆,载货汽车5.33万辆;营运性汽车6.8万辆,其中载客汽车0.5万辆,载货汽车3.75万辆。客运出租汽车1230辆。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交通基础设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4亿元(注:不含京沪高铁、枣临铁路、枣临高速公路三大项目投资)。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邮政通信业快速发展。邮政业务总量1.12亿元,业务总收入1.57亿元,增长18.0%。通信业务总量51.96亿元,增长5.1%。移动电话用户305.08万户,增长33.8%。固定电话用户44.2万户,下降2.0%。
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接待国内游客1804万人次,增长28%;旅游入境人数5万人次,增长25.4%;入境旅游收入1066万美元,增长29.4%;旅游综合收入112亿元,增长35%。
八、财税、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境内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74.2亿元,增长24.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12亿元,增长30.5%,是2006年的2.7倍。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财政支出更多惠顾民生。地方财政支出160.34亿元,增长24.3%。其中用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房等民生领域支出87.2亿元,增长33.3%,增幅高于总支出增幅9个百分点。
税收收入不断增加。国、地税收入147.86亿元,增长20.2%。其中,国税收入70.68亿元,增长13.9%;地税收入77.17亿元,增长26.7%。税收占GDP的比重9.5%,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
金融信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974.24亿元,比年初增加76.85亿元;其中,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572.28亿元,比年初增加59.96亿元。年末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814.97亿元,比年初增加88.49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保险公司22家,保费收入30.45亿元,增加2.16亿元,增长7.6%。其中财产险收入8.23亿元,增长8.8%;寿险收入22.22亿元,增长7.2%。支付赔款给付6.07亿元,增长9.2%。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工作不断进步。获得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获得省技术市场“科技金桥奖”先进个人4名。评出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20项。新建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新建企业自主创新博士工作站3个、省级院士工作站3个。山东省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
专利申请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申请量2319件,增长19.9%;专利授权1344件。
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7008人,毕业6342人,在校生21940人。
职业与基础教育全面推进。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5078人,毕业19182人,在校生44108人;普通高中招生25946人,毕业26623人,在校生77318人;初中招生45491人,毕业48068人,在校生136933人,辍学率0.45%;小学招生49453人,毕业49548人,在校生263222人,辍学率0.8%。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18%。
幼儿教育快速发展。幼儿园招生50844人,毕业40715人,在校生87985人。
十、文化、广播、卫生和体育
文化、档案、新闻出版稳定提高。全市共有艺术表演院团2个、文化馆1个(定级)、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7个、电影放映单位10个、档案馆8个,向社会开放档案卷数78644卷。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年内实行免费开放,市民文化中心建设项目也于年内奠基启动。国内统一刊号的出版单位5家。
广播影视覆盖面稳步扩大。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中波转播台1座、电视差转台8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1.86%,有线电视传送模拟44套、数字148套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用户达58.07万户。
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卫生机构(不含诊所等)221个,床位13778张,卫生技术人员数14857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5912人。村卫生室1605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503人。
体育工作取得新成绩。枣庄籍运动员获得国际级金、银、铜牌分别为19、6、3枚,获国家级金、银、铜牌分别为17、20、6枚。
十一、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5亿元,较上年增长5.5%。
城市公用事业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新增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建设燃气管道
棚户区改造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完成征收面积470万平方米,已签订征收协议37819户,开工建设回迁安置房432.
保障性住房建设顺利实施。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6688套,完成投资3.72亿元。其中开工建设廉租住房490套,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210套,新建和改建公共租赁住房3988套。
新城建设步伐加快。新城各项工程全方位推进,完成投资32.66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3.92亿元,投资3亿元的高铁站前广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
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扎实推进。开工农房集中连片建设改造项目142个,涉及262个村(居),启动41478户,完成投资37.61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268户,完成投资6.59亿元。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土地结构、矿产资源基本稳定。土地总面积456.35千公顷。耕地保有量249.74千公顷,基本农田面积213.83千公顷。已发现矿种57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0种。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综合治理流域污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7条主要河流基本保持在Ⅲ类水质以上。深入实施城区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和火电等企业脱硫再提高工程建设,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较大进步,主要污染物SO2、PM10比去年同期分别降低4.3%、15.8%。新建成命名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个省级生态镇,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创建逐步向工业领域扩展,枣庄沃丰水泥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通过了省环保厅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评估。
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2011年上半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1.89%,万元GDP电耗上升5.64%;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2.56%,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下降5.04%,用水重复利用率同比上升1.23个百分点。
全社会用电量增加。全社会用电量117.84亿千瓦时,增加16.09亿千瓦时,增长15.8%。
安全生产有待改善。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47起,上升14.75%;死亡168人,上升8.39%。
社会治安形势稳定。刑事案件立案件数8948起,增长6.97%;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3363起,增长1.42%。受理社会治安案件40222起,增长1.02%;查处39444起,增长3.8%。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合理增长。年末公安户籍总人口394.2万人,其中,男性205.7万人,女性18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1871人,出生率10.66‰,死亡率5.71‰,自然增长率4.95‰。
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3元,增长14.5%;人均消费性支出13463元,增长18.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2.8%。农民人均纯收入8397元,增长18.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51元,增长2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7.4%。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镇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中心2493个。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1.52万张,年末收养人数1.42万人。城市最低保障人数5.31万人,农村最低保障人数11.94万人。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339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2677万元。
社会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40.36亿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2.8%,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4%,新农保覆盖率达到97.3%。
注:1、GDP为初步核算数,部分数据为快报数。
2、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为全部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4、限额以上批发企业为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为年销售额在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限额以上住宿业为星级宾馆、饭店;限额以上餐饮业为年销售额2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