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统计公报

枣庄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 来自: 时间:2008-04-14 00-00-00

枣 庄 市 统 计 局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局良好,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朝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并经省统计局认定,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757.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8.48亿元,增长6 %;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83.62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5.78亿元,增长17.9%。三次产业比例为9.0:63.8:27.2。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元,达到20988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2691美元),比上年增加3207元。
    企业宏观景气状况改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143.02%,上升0.17点;企业景气指数143.93%,上升0.54点。
    经济发展活力和协调性增强。加大对非公有(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非公有(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非公有(民营)经济增加值403.8亿元,增长20.8%,占GDP比重为53.3%,提高1.7个百分点;户数10.25万户,增长12.9%;从业人数44.09万人,增长10.3%;注册资金222.06亿元,增长24.7%;纳税额37.43亿元,增长43.4%,占税收总额的56.3%,上升4.1个百分点。
    全社会用电量增幅加快。全年全社会用电量82.1亿千瓦时,增长17.2%,增幅加快13.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用电2.76亿千瓦时,增长27.8 %;第二产业68.88亿千瓦时,增长17.4%;第三产业4.37亿千瓦时,增长27.9%;居民生活用电6.09亿千瓦时,增长5.8%。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931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2%。帮助“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3398人。努力搭建市场运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新机制,形成了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和权益维护三位一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外向度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压力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等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全年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127.84亿元,增长6.1%。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比例为65.0:2.6:27.2:2.4:2.8。粮经比例为63.4:36.6。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平均降雨833.7毫米,年末耕地面积23.97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41.48万公顷,增长 2.6%。农作物复种指数达到223.4%,上升3.3个百分点。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6.31万公顷,增长4.8%;粮食总产量179.76万吨,增长12.6%。全年新造林7810公顷,新建完善农田林网20452公顷,新育苗404公顷,年末林木蓄积量465.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9%。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为130.07万头、4.95万头、184.56万只和7324.12万只,分别增长6.4%、4.0%、3.7%和3.1%。年末生猪存栏88.24万头,牛存栏9.69万头,羊存栏128.07万只。水产养殖面积7674公顷,增长4.0%;水产品产量4.35万吨,增长3.0%。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年末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49万公顷,发展节水灌溉面积0.56万公顷,增加除涝面积0.15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平方公里。农用机械总动力208.96万千瓦,增长4.9%。农用汽车0.37万辆,拖拉机3.67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8775台,占拖拉机保有量的23.9%。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3843台,增长12.2%。落实区(市)级以上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86万元,带动农民农机投资1.2亿元。全年农村用电量21.62亿千瓦时,增长12%。化肥使用量(折纯)21.61万吨,增长22.6%。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单位

产 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

万吨

179.76

12.6

棉花

3439

17.5

油料

万吨

13.18

2.3

蔬菜及瓜类

万吨

581.94

3.6

水果

万吨

21.92

0.4

生猪出栏

万头

130.07

6.4

家禽出栏

万只

7324.12

3.1

肉类

万吨

23.95

5.7

禽蛋

万吨

11.53

6.0

奶类

万吨

2.38

19.9

水产品

万吨

4.35

3.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3.82亿元,增长24.8%。其中,轻工业增加值94.03亿元,增长26.3%;重工业299.79亿元,增长24.3%。主要行业逐渐壮大,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增加值115.73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2.39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9.19亿元,纺织业14.57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业13.75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进一步增加。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07家,比年初净增162家;资产721.76亿元,增长23.7%。
    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4.67亿元,增长47.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2.2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单位

产 量

比上年增长%

原煤

万吨

3074.9

1.0

洗煤

万吨

1581.5

18.4

万吨

12.7

-6.1

服装

万件

31068.2

31.2

机制纸及机制纸板

万吨

91.7

29

焦炭

万吨

348.2

17.4

其中:机焦

万吨

338.2

16.1

合成氨

万吨

38.7

4.4

水泥

万吨

3696.5

11.1

数控机床

1418

5.9

电动工具

万台

13.4

34.1

发电量

亿千瓦时

133

8.6

    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17%,上升0.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1282.75亿元,增长32.4%;利税170.26亿元,增长36.8%;利润93.15亿元,增长40.4%。
    骨干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煤炭、水泥、炼焦三大行业增加值154.3亿元,增长14.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9.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8个百分点,贡献率23.5 %。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四个行业增加值45.1亿元,增长54.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1.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0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77.05亿元,增长11.1%。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幅理性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1.1亿元,增长20.7%。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17.2亿元,增长20.5%。
    投资结构更趋合理。第一产业投资6.4亿元,增长45.5%;第二产业投资212.3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投资98.4亿元,增长41.8%。第一、三产业投资增幅分别快于第二产业32.6和28.9个百分点。
重点建设成就显著。1000万元以上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79.8%。85个计划过亿元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00.5亿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24.6亿元,增长6.1%。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在政府继续实施启动内需等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04.4亿元,增长16.0%,增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分区域看,城市市场实现129.4亿元,增长16.2%;农村市场实现75.0亿元,增长15.5%。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实现161.8亿元,增长15.0%;住宿餐饮业实现34.3亿元,增长21.8%。
    个体经济市场份额不断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23.3亿元,增长14.5%,拉动总额增长3.1个百分点;个体经营户实现零售额145.3亿元,增长16.8%,拉动总额增长11.8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迈出新步伐。新签市外投资项目合同736个,实际利用外来资金193.5 亿元,增长20.8%。其中实际到位固定资产投资150.8亿元,增长15.7%。
    利用外资有所增长。新批利用外资项目47个,减少14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2653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328万美元,分别增长15.3%和1.5%。
    出口规模实现突破。进出口总额4.74亿美元,增长27.4%。其中出口突破4亿美元,达4.16亿美元,增长32.6%。进口0.58亿美元,下降0.1%。出口额中,一般贸易3.39亿美元,增长21.1%;加工贸易0.77亿美元,增长126.6%。
    对外经济合作稳定发展。对外新签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3个,合同额1200万美元,实现营业额180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公路客运量5105万人,旅客周转量279460万人公里,分别增长23.1%和25.9%;公路货运量5268万吨,货物周转量369495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8.7%和19.4%。水路货物运输量173万吨,水路货运周转量101694万吨公里,分别增长26.2%和34.8%。港口货物吞吐量877.9万吨,增长103.5%。
    公路运力结构优化。营业性机动车33393辆。其中,客车2276辆,减少338辆,其中客运出租汽车932辆,减少88辆;货车31117辆,增加16441辆。
    民用汽车发展加快。年末全市民用汽车139014辆,其中本年新注册汽车13714辆。年末私人汽车111066辆,其中新注册10136辆。年末私人轿车26384辆,其中新注册4546辆。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交通基础设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668万元。其中,国省干线投资49030万元,农村公路投资16500万元,场站投资8600万元,专项工程投资6538万元。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641公里(包括村道)。其中,高速公路115.2公里,一级公路220.1公里。全市村村通油路工程660公里,96.1%的行政村通上了柏油(水泥)路。
    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电信业务总量41.60亿元,增长35.3%。固定电话用户101.99万户,增长21.1%。移动电话用户131.26万户(含小灵通10.62万户),增长20.5%。电话普及率63部/百人,增加10部。计算机互联网用户73392户。
    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游客543.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境外入境人数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旅游创汇收入118.4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旅游综合收入28.29亿元,比上年增长23%。
    八、财税、金融、保险和证券业
    税收收入大幅提高。税收收入(国税和地税)66.50亿元,增长32.9%。税收占GDP的比重8.8%,上升0.9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境内财政总收入75.98亿元,增长  36.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00亿元,增长31.4%。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25%部分)增长24.6 %,营业税增长42.4%,企业所得税增长81.0%,个人所得税增长34.6%。财政收入质量稳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4.9%、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的比重74%,分别提高0.4和0.8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21.38亿元,比年初增加55.99亿元。其中,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261.59亿元,增加34.31亿元。年末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289.63亿元,比年初增加31.01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20.22亿元,增加21.21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保费收入突破9亿元,达到9.3亿元,比上年增加1.39亿元,增长17.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实现2.18亿元,增长6.9%;寿险保费收入实现7.12亿元,增长21.2%。保险经营主体不断增加,新增2家保险公司和1家中介机构,经营主体发展到16家。其中,保险公司11家,中介机构5家。
证券交易增幅翻番。年末股民交易户数4.4万户。全年股票交易额139.6亿元,增长200.9%。
    九、科学技术
    科技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争取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项目34项,获国家、省扶持资金871万元;安排市级各类计划172项,扶持资金790万元,带动社会投入科技研发资金2.1亿元。
    技术引进与科技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签订技术合作合同51项,科技投资合同22项,引进资金12亿元。
    科技服务“三农”成效显著。培育农业高新技术园、马铃薯栽培特色园、食用菌推广示范园、科技示范基地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个,科技示范镇6个,示范村25个,示范户500个。开发了5个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推广了200余项农业技术。
    科研开发取得新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5项。评选市级科技进步奖125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122项,软科学成果3项。高新技术企业68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68 家(3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是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高技术产品85个。取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5项。
    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已建成生产力促进中心6家,民营科技企业100家,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培养市级学科带头人15人。
    十、教育、文化、广播、卫生和体育
    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新突破。枣庄学院规模继续扩大,教职工人数858人,招生4357人,其中本科2388人,专科1969人,毕业3271人,在校生10437人。新成立枣庄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人数693人,专科招生1034人。职业与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全面推进,中等专业学校招生21843人,毕业生14009人,在校生57499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8278人,毕业生3885人,在校生20810人。普通高中招生26826人,毕业27195人,在校生80649人。初中招生60718人,毕业生60064人,在校生196142人。小学招生44295人,毕业生59590人,在校生292526人。普通高考本科录取7799人。其中,20人考入北大、清华;专科录取11538人,录取率66%。技术教育稳步发展,全市有技工学校8所,教职工898人,招生8667人,毕业3295人。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繁荣发展。年末专业演出场所3个,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7个,博物馆7个。档案馆8个。全市现有广播电台3座,电视台2座,中波转播台1座,电视差转台6座,广播电视监测台1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中心一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9.4%,有线电视传送45套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用户达35万户。国内统一刊号的机构5家,出版报纸2896万份,出版国家正式刊号的图书28种6.4万册,出版省内部资料13种。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卫生机构(不含诊所)157个,床位数10529张,卫生技术人员数13932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6272人;其中医院68个,床位数8053张,卫生技术人员数8822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3702人;卫生院55个,床位数1888张,卫生技术人员数3683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1780人;妇幼保健院7个,床位数396张,卫生技术人员数619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330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卫生技术人员数398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260人。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竞技体育取得新进展,在世界青年锦标赛中,我市运动员蒋侠获63公斤级举重第1名,刘辰获52公斤级跆拳道第3名。组织406名运动员参加了21届省运会,获金牌19枚、银牌26.5枚、铜牌53枚,总分1274.25分。金牌数全省排名第9位、总分排名第7位,加上优秀运动员带入分数共计1382.25分,排在全省第8位。成功承办全国首届青少年乒乓球邀请赛、全国公开水域钓鱼比赛、全国少儿门球比赛和全国体育健身秧歌大赛等4项国家级赛事,扩大了枣庄的知名度、开放度和影响力。群众体育再创辉煌,全年共有1个单位和1人获得国家体育总局表彰,有17个单位获省级表彰,8人获省以上表彰和记功。以“三大工程”建设为主线,大力推进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先后投入78万元为104个村安装了104件(套)体育健身器材。
    测绘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C级GPS网和Ⅲ等水准网建成并投入使用。测绘队伍28家,全自动测量仪器118台,其中GPS卫星接收机达到37台(套),影象、图形扫描仪、绘图仪38台。全年完成平面控制测量263点/488.2公里,高程控制测量296.2公里,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76.1平方公里/1008幅,数字化地图682幅/504兆比特,编制、提供各种地图11198幅。全年完成测绘生产总值1414.25万元。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取得新成效。新认定山东省名牌产品11个,山东服务名牌1个,山东质量管理奖1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89家企业的92个产品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对69条违规新上机立窑生产线进行了清理。
    防震减灾水平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达7台5项12套,达到地震前兆监测能力A类;测震台网监控到2.0级,定位精度达到B类 。
    十一、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城市建设投资43.5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6.5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7亿元。新城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9亿元,全市新增建成区面积3.8平方公里。新增供热面积78.5万平方米,新增公交运营车辆87辆,新增城市道路面积125万平方米,新增路灯2532盏,新增城市公共绿地90公顷。城市建成区供水普及率98.5 %,日供水能力 77.9万立方米;集中供热面积658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50 %;市驻地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7.2标台;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7.5平方米;城区亮灯率99 %;城市绿化覆盖率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6平方米。
    十二、资源、环境保护
    土地结构基本稳定。全市土地总面积456.48千公顷(684.73万亩)。其中,农用地335.97千公顷、占总面积的73.6%;建设用地74千公顷、占总面积的16.2%;未利用土地46.35千公顷、占总面积的10.2%。
    资源开发进一步加强。全市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36种,现已开采16种,其中煤、石膏、石灰岩是优势矿产,天青石是全省唯一的矿产地。已探明煤矿区98处,总资源储量19.78亿吨。探明铁矿资源储量4884.3万吨,探明铜矿矿石量资源储量15.7万吨,探明铝土资源储量164.5万吨,探明石膏资源储量 4.8亿吨。
    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2006年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全市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累计达到15个。在15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其中5家企业已通过省级清洁生产绩效考核。按照《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要求,对23家企业实施了废水治理再利用工程,投入治理资金9000余万元。通过治理,部分企业实现了零排放,有效的减少了水污染物排放量。投资2000万元对第二批电力企业12台锅炉进行烟气脱硫治理。实施了薛城振兴焦化厂的脱硫治理,督促其投资2000万元新上了脱硫设施。继续加强了水泥粉尘治理设施的运行监管。积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新建项目275个,否决不符合产业政策项目23个,环评执行率为99%。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328天,主要出境河流断面水质有了进一步改善。其中滕州城郭河群乐桥、薛排沟彭口闸断面水质COD年均值分别比上年下降7.3%和8.7%。污染物排放量较上年有了大幅度下降,环境噪声实现功能区达标。
    十三、市场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3%。其中:居住类价格上升4.7%;食品类价格上涨3.4%,涨幅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2%;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0.5%;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1.6%;衣着类价格下降2.9%。商品零售价格上升0.7%。
    工业品价格平稳运行。在宏观调控作用不断显现的形势下,工业品出厂价格呈现出低开低走、低幅上升的态势,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1.9%,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2.2%。
房地产市场价格稳步上升。受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较为活跃。房屋销售价格上涨4.3%,土地交易价格上涨5.6%。
    十四、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合理增长。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总人口371.9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3956人。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22.25万人,乡村人口249.72万人;男性192.64万人,女性179.33万人;18岁以下(不含18岁)88万人,18岁至60岁236.93万人,60岁以上47.04万人。出生率9.34‰,死亡率4.81‰,自然增长率4.53‰。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20元,增长11.5%;人均消费性支出6304元,增长8.1%;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18台、电冰箱89台、空调器91台、洗衣机102台、固定电话84部、移动电话162部、家用电脑47台、电炊具87台、淋浴热水器82台。农民人均纯收入4687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08元,增长11.9%;年末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99台、电冰箱22台、空调器7台、洗衣机78台、电风扇194台、摩托车60辆、影碟机55台。
    社会保险费征缴快速增长。全年共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3.1亿元,增长27.2%。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各种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中心977个,福利院62个,接受社会捐赠1129万元,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 62843人。年末福利企业22个,安置残疾职工281人。中国福利彩票年销售额13253万元。
注:1、GDP为初步核算数,部分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为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
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为50万元以上项目在当年实际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5、规模以上批发企业为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年末从业人员在20人以上;规模以上零售企业为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年末从业人员在6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