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情分析

2020年枣庄市工业生产运行分析

作者: 来自: 时间:2021-01-29 10-55-07

2020年受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及全球经济波动影响,枣庄市工业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工业经济持续恢复。

一、全市工业总体情况

(一)工业生产持续恢复。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较1-11月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12月当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较11月份当月提高3.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全市工业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但仍然呈现低速运行状态。

(二)行业增长面总体稳定。从行业增长面情况看,全年35个行业大类中18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为51.4%,较1-11月提高1.4个百分点。占比前五的支柱行业增加值同比一升四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分别同比下降9.9%、3.3%、19.6%、4.2%。

(三)制造业拉动贡献突出。全年全市规模以上采矿业、制造业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大门类增加值增速呈现“两降一增”,其中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6%,而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个百分点。

(四)医药防疫行业增长迅速。面对新型肺炎疫情突袭,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积极应对、扩能增产,全力以赴保障重要防疫用品市场需求。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78.2%,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6.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个百分点。

(五)工业产品产量增长面有所提高。从产品产量情况看,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增长面为56.6%,较1-11月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主要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口罩同比增长1095.1%,非织造布(无纺布)同比增长75.0%,锂离子电池同比增长53.7%,合成氨(无水氨)同比增长13.2%,水泥同比增长8.1%;产量下降的有:纯苯同比下降3.3%,布同比下降3.5%,橡胶轮胎外胎同比下降4.4%,精甲醇同比下降7.0%,服装同比下降16.6%。

二、当前工业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重点行业负拉动明显。受国内外疫情、市场供需变化及能源产品价格前期持续走低等多因素影响,全年全市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均同比下降,4行业合计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1.3%,合计增加值同比下降8.5%,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4.1个百分点。

(二)新增企业规模偏小,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全年全市月度新增入库(新建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23家,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8%,经测算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约1.9个百分点。从新增纳统规上工业企业规模来看,全年累计产值过5亿元的0家,4-5亿元的有1家,2-3亿元1家,1-2亿元4家,其余17家均不足1亿元。

(三)重点企业拉动力弱。全年全市工业排名前十的重点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8.5%,其中3家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其他7家企业工业总产值均同比下降,合计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下降4.2个百分点。排名前十重点企业中大多数都是依赖资源发展的产业,受煤炭枯竭、煤炭压减影响较大,发展拉动后劲不足。

(四)区(市)间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从分区(市)情况看,五区一市、高新区工业经济运行不平衡问题突出,工业增加值增速差距较大。全年高新区同比增长15.9%、山亭区同比增长15.2%、市中区同比增长13.0%、台儿庄区同比增长12.5%、峄城区同比增长9.1%,而工业总量排名前两位的滕州市、薛城区分别同比下降3.4%和9.0%。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工业项目储备。着力引进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优势强、质量高、前景好的工业项目,对于条件成熟的优质工业项目,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工作,切实做到“在建一批、推进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不断推进确保工业项目接替有序、持续发展。

(二)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根据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优化的需要,确定重点发展产业,谋划重点工业企业引领,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与新旧动能转换协调共进。在加大新动能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提高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扶持助力科技含量较高、具有较大带动效应的工业企业规模发展,以加快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步伐。

(三)加快工业创新驱动。鼓励引导工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继续推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大力推广使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提高传统产业先进产能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