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枣庄市消费市场稳步回升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枣庄市消费市场运行受到巨大冲击,年初批零住餐四大行业跌入低谷。面对巨大压力与挑战,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序组织复工复产,千方百计提振消费信心,上半年枣庄消费市场缓慢恢复,消费潜能逐步释放。
一、全市消费市场运行总体情况
(一)上半年消费市场运行稳步回升
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1.4亿元,同比下降9.6%,降幅比1季度收窄5.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高0.1个百分点,好于全国平均1.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7位,位次比去年同期前移6个位次。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67.8亿元,同比下降13.6%,降幅比1季度收窄5.6个百分点。
(二)餐饮收入增速好于商品零售
上半年全市商品零售实现零售额332.6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2.9%,下降8.8%,降幅比1季度收窄0.8个百分点,是零售市场运行的主导力量;上半年全市餐饮收入实现零售额68.8亿元,下降13.5%,降幅比1季度收窄27.6个百分点。
(三)乡村增速快于城镇
上半年全市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82.1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0.2%,下降11.1%,降幅比1季度收窄8.3个百分点,城镇消费依然是主力军;上半年全市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9.3亿元,下降6.1%,降幅比1季度拉大3.2个百分点。
(四)区(市)之间消费品市场发展趋于平衡
上半年全市五区一市和高新区七大区域消费市场发展趋于平衡,区(市)之间社零额增速差距明显缩小,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相差2.6个百分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除薛城区(-10.2%)和台儿庄区(-10.0%)外,降幅均为个位数。高于全市平均的区(市)有高新区(-7.6%)和峄城区(-9.5%);与全市平均增速持平的有滕州市(-9.6%);市中区(-9.8%)、山亭区(-9.9%)、台儿庄区和薛城区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限上单位在统商品零售额降幅收窄
(一)基本生活类商品降幅全面收窄
全市限上单位基本生活类商品降幅全面收窄。上半年全市限上单位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实现17.3亿元,下降11.5%,降幅比1季度收窄10.4个百分点。其中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商品合计实现零售额9.7亿元,下降6.9%,降幅比1季度收窄6.1个百分点;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2亿元,下降23.5%,降幅比1季度收窄23.1个百分点;化妆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0.6亿元,下降8.9%,降幅比1季度收窄11.2个百分点;日用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7亿元,下降5.8%,降幅比1季度拉大2.1个百分点。
(二)汽车和石油等大宗商品零售未见好转
全市汽车消费市场经过疫情后缓慢回温,市场并未真正好转。上半年全市限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23.1亿元,占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的37.6%,下降15.0%,降幅比1季度收窄0.4个百分点;全市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降幅略微收窄。上半年全市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6.4亿元,占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的10.5%,下降24.4%,降幅比1季度收窄3.6个百分点。
(三)中西医药品类高速增长
中西医药品类零售保持高速增长。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中医西药品类零售额4.9亿元,增长20.4%,增速比1季度提高6个百分点。其中西药类增长20.4%,增速比1季度提高16.4个百分点;中草药及中成药类零售额增长51.8%,增速比1季度提高34.8个百分点。
(四)居住类商品降幅进一步收窄
受疫情影响家居建材市场和家电商城经营举步维艰,1季度全市限上单位居住类商品降幅接近40%。4、5月家装市场筑底反弹后,6月份降幅进一步收窄。上半年全市限上居住类商品零售额5.8亿元,下降25.0%,降幅比1季度收窄14.6个百分点。
(五)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出现回暖
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下降12.9%,降幅比1季度收窄14.6个百分点;限上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下降18.2%,降幅比1季度收窄15.4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下降20.1%,降幅比1季度收窄10.1个百分点。
三、限上批零住餐四行业销售额增速一正三负
(一)限上批发业销售额增速平稳增长
上半年限上批发业销售额增长3.2%,增速比1季度提高2.2个百分点,是四个行业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行业。分行业中类看,总量占比较大的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和机械设备五金产品及电子产品批发业正拉动作用明显,两个行业总量占限上批发业的62.4%,分别拉动限上批发业销售额增长4.2和1.0个百分点。新增限上批发企业拉动作用明显。上半年共新增5家批发,实现零售额7.0亿元,拉动限上批发业销售额增长5.3个百分点,说明新增企业是限上消费市场的重要支撑。
(二)零售业销售额降幅持续收窄
上半年限上零售业销售额下降10.1%,降幅比1季度收窄7.7个百分点。从行业中类看,总量占比较大的综合零售业降幅大幅收窄,上半年限上综合零售业下降17.8%,降幅比1季度收窄3.4个百分点;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增长45.0%,增幅比1季度提高40.9个百分点。
(三)住宿业营业额降幅有所收窄
上半年限上住宿业营业额下降28.7%,降幅比1季度收窄22.6个百分点,依然是四个行业中降幅最大的行业。从营业额收入来源看,客房收入占住宿业营业额的69.7%,上半年下降29.7%,降幅比1季度收窄21.9个百分点;餐费收入占住宿业营业额的23.9%,上半年下降32.9%,降幅比1季度收窄11.7个百分点。
(四)个体餐饮业逐步摆脱疫情影响
上半年限上餐饮业营业额下降11.1%,降幅比1季度收窄13.2个百分点。限上法人企业和限上个体户经营情况差距明显,企业经营略有好转但不明显,餐饮个体户逐步恢复正常。上半年限上餐饮法人企业营业额下降62.4%,降幅比1季度收窄9.0个百分点;限上餐饮个体户营业额下降4.0%,降幅比1季度收窄15.4个百分点。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消费支撑后力不足
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数量偏少,新增较少,退出较多,后续增长压力大。从在库单位来看,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法人单位共317家,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3家。其中批发零售业277家、住宿餐饮业40家,分别比2019年同期单位数少13家、10家。从新增单位来看,上半年仅新增了5家单位。从停业单位来看,上半年停业10家,新增单位的支撑能力明显不足,形势不容乐观。
(二)消费结构有待多元化
上半年全市消费品市场社零额降幅收窄主要依靠基本生活类商品和医养健康类商品,两者占比超35%。而限上批零业零售额过于依赖大宗商品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汽车、石油及制品类等少数类商品,受年初疫情影响市场恢复缓慢,同时缺乏新的具有较强带动力的消费热点,造成了全市消费结构相对单一,大宗商品消费情况对消费市场运行起着决定性影响。
(三)消费活力有待进一步开发
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枣庄消费市场影响巨大,尽管国家、省、市三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了多个促进消费的政策文件、组织开展各种消费促进活动,以及发放消费补贴,重新开放地摊经济,但效果未达预期,目前来看消费市场恢复尚需时间。消费信心不足是主要原因,一方面当前疫情仅是处于可控状态,疫情何时能全面结束未知,部分消费者仍存在心理恐慌,消费习惯发生改变,普遍偏向于储蓄避险而非出门消费;另一方面,受一季度贸易行业部分单位停业影响员工收入锐减,购买力明显下降,将持续对消费市场产生消极影响。
五、意见建议
(一)加强企业培育,符合条件应纳尽纳
限上单位数量是全市社零总额数据反映的载体。由于新增企业对全市社会品消费总额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因此抓好月度新增单位入库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在引进有关商贸项目时,依靠政策引导推动注册登记为法人企业;对经营面积、人员达到一定规模的大个体户积极鼓励转为法人企业(政府给予一定奖励或税收减免政策),以便按照贸易业“法人在地统计”原则纳入零售额统计范围。二是建议国地税部门每月将应税销售收入达限额标准的企业名单提供给商务、旅服以及统计等部门,由牵头部门做好小微企业、个体户纳入限上的推进工作,统计部门做好小微企业、个体户纳限的申报入库工作。从而客观真实地反映全市消费市场发展现状。
(二)发挥骨干企业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全市消费市场回暖,消费结构升级
一是商贸流通企业要根据市场形势及时转变经营思路,在借助网络销售、调整经营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个性化需求、多样化消费等方面下功夫,积极与需求端对接。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商贸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养出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大型商贸流通骨干企业,发挥好示范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商家共同发展,使之成为促进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得主导力量。三是积极推进商业综合体项目健康运营。开发利用现有文体中心、瀚景名座、贵诚之信广场等已建成商业综合体主体工程,推动综合体项目建设和运营,填补新城自2004年搬迁以来没有商业综合体入驻的空白;通过综合体内优质商家的联合入驻,吸引周边区县潜在的消费群体,提升全市消费水平和档次。四是加快贸易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步伐,鼓励企业依托品牌发展电子商务以及特色商品网上专营,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策略,积极尝试发展02O模式,推动实体商业创新转型升级。
(三)提高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释放消费市场潜能
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提高城镇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待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方式让居民想消费、敢于消费;二是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积极落实上级文件精神,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费率和公积金缴存比例。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减少企业和居民这方面的支出。在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的前提下,加强引导,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使广大居民形成较为乐观的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三是找准靶点,出台促消费政策。要发展“地摊经济”、“夜经济”拓展周末经济和假期消费,建设品质旅游,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