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情分析

当前贸易限下抽样单位经营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 来自: 时间:2020-06-19 14-18-56

为了更好地掌握当前贸易限下消费市场运行总体情况,了解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对全市限下抽样单位经营的影响,预判上半年限下消费品市场运行趋势,按照局长办公会议要求贸易专业组织区(市)开展了专题调研,并选取市中区、山亭区建忠烟酒超市、君信银楼、小李水饺店、山亭区梁师傅烘焙加盟店府前路店、山亭区物联生活超市和枣庄秦贵喜家电有限公司等八家线下抽样调查单位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市场运行总体情况

1-2月恰逢元旦、春节、元宵节、情人节等多个节日叠加,是贸易行业的传统销售旺季,但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下,贸易限下市场受到严重冲击,贸易四个行业均跌入低谷。进入四月以来,随着全国疫情的逐步好转,防控风险逐步降低,各行业目前处于恢复期。主要有以下特点:

1、限下超市等零售业销售额额逐步回升。受疫情影响,除经营蔬菜生鲜为主的商店、超市正常营业,受影响较小外,其他零售业2月当月基本处于歇业状态,销售额大幅下降。疫情防控风险降低后,各类零售单位陆续分期分批恢复营业,人流逐步恢复,销售额缓慢回升,从调研情况看,4月、5月当月销售额仅达到同期的六成左右,业户经营仍然较为艰难。

2、限下住宿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由于疫情警报尚未完全解除,各地疫情防控相对严格,流动人口较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人员外出多选择知名品牌、卫生条件较好的酒店入住,小型住宿业单位入住率不足三成,经营十分困难。

3、限下餐饮行业恢复较快。受疫情防控影响,餐饮行业属于人员聚集、防控风险较大的行业,复工要求较高,恢复营业时间最晚。由于限下餐饮单位自身特点,贴近居民日常生活,虽然复工时间晚,但恢复快。从调研情况看,进入4月以来,多数限下餐饮单位基本恢复到日常水平。

二、当前限下消费市场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贸易行业“抗风险”能力较其他行业偏弱

全市限下贸易行业体量普遍较小,多以微型企业和个体户为主,相比工业、建筑业等行业在单位体量、融资渠道、现金流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贸易行业止损方式较少,难以通过灵活的调控措施来降低损失,已经造成的损失很难通过二次消费来进行弥补,普遍经不起二次打击。

(二)行业平均“复工”周期偏长

  贸易行业尤其是住宿餐饮行业,客户的聚集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其复工时间要晚于其它行业,通过前期对一套表在库单位复工率调研分析,贸易限上单位普遍在1月下旬开始停工,在整个2月基本陷入“停摆”状态。 复工时间集中在3月中旬,少数住餐单位在3月底4月初才复工,部分单位因疫情影响无法经营。

  (三)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目前全市针对贸易行业方面的配套优惠政策已经及时“落地”,大中型型企业普遍给予好评。但税收、租金等方面的减免优惠政策,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政策宣传不到位,指导措施不具体,业务申请和部门服务在实施上还存在“梗阻”。表现为有的部门企业“优惠减免申报网页”拥堵,企业因难登录和申报程序复杂等原因放弃优惠。

(四)服务性消费停业影响明显

疫情对服务业的冲击,洗浴、KTV、游乐场、影院部分或全部尚未恢复营业,大量景区关闭,教育培训、庙会等文化活动暂停,短期内居民餐饮、交通、旅游、住宿、娱乐等服务性消费推迟。即便疫情缓解,不敢前往人群密集公共场所消费的心理还将延续影响旅游、餐饮、娱乐等服务类消费。

三、限下消费市场运行预期

从一季度限下抽样调查汇总数据推断结果和调研情况看,全市限下社零额和四行业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限下消费品市场消费筑底企稳,稳步向好。通过对五区一市和高新区限下消费市场运行分析和限下抽样调查对象实地调研经营情况综合分析,结合一季度全市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走势,在疫情逐步缓解、学生复课、假日消费、旅游恢复、刚性消费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上半年全市限下消费品市场将呈逐步向好的发展态势。

四、促消费的对策与建议

(一)因地制宜制定促消费优惠政策,全力优化政府服务

有序复工、就业稳定,是保障全市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将疫情损失降低到最小的最有力的措施。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围绕复工和促进消费,因地制宜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和促销费的优惠政策,充分挖掘现有的就业机会,用足用好现有的就业岗位,通过本地挖潜、余缺调剂等方式满足贸易行业阶段性用工需求。建议各级政策实施部门及时梳理、发布相关政策和配套文件,深入企业详细了解企业需求,及时回应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做好各项惠企政策的解读和落实。

(二)适应新冠疫情为市场带来的新变化,多措并举提振消费信心

一是在疫情防控等级降低的前提下,借鉴外地经验,倡导机关干部带头购物消费、带头餐饮消费,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个人付费,助力贸易企业渡过难关,推动贸易行业早日全面步入正轨,引导和带动市民尽快恢复消费信心。二是做好长期谋划,适应新冠疫情下消费市场的新变化。指导本地大型零售、餐饮等企业制定线上营销策略,加快线上线下融合,扩大刚需类商品供给,激活宅经济类商品市场需求。三是加大社区小型超市扶持力度,相关部门在政策上激励连锁超市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变化,调整物流供应,扩大微超、便利店等零售业态,挖掘消费市场增长新潜力。

(三)积极培育消费增长点,释放潜在消费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逐步发生转变,信息消费、健康养老消费、休闲旅游消费、文化体育消费、医疗保健消费、教育消费、绿色循环消费等新型消费日益成为大众消费升级的主题。积极完善教育、文化、健身、旅游等基础设施,健全和完善休假制度,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新型电子产品、节能环保汽车以及绿色食品消费等,引导居民转变消费习惯,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释放潜在消费需求,助推全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四)强化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让良好的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激励消费。一是加强部门、地区联合监管。对假冒伪劣产品及侵犯消费者权益行为严厉打击。二是加快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定期将被处罚企业、经营户信息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及时向社会公布,强化警示效果。三是进一步完善消费纠纷投诉工作机制,及时通报纠纷处理结果,鼓励市场、商场、超市、旅游景区建立消费侵权先行赔付制度,并向社会公示对实行先行赔付制度的经营者名单,形成经营者“诚信红利”,引导经营者树立诚信自律、依法规范的经营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