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主体变化看枣庄发展
法人单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细胞,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载体。其发展变化、地域分布、行业分布、登记注册类型、规模结构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都将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对全市目前法人单位的总体状况、经济结构以及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从中反映出枣庄经济的发展变化。
一、枣庄法人单位总体状况
1、法人单位明显增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8年末,枣庄38717个法人单位中,企业法人29818个,机关事业法人2758个,社会团体法人474个,其他法人单位5667个(见表1)。
表1 全市按机构类型分组的法人单位
|
机构类型 |
法人单位个数 |
增加量 |
增长率 | |
|
2018年末 |
2013年末 | |||
|
总计 |
38717 |
27589 |
11128 |
40.33% |
|
企业法人 |
29818 |
20682 |
9136 |
44.17% |
|
事业、机关法人 |
2758 |
2596 |
162 |
6.24% |
|
社会团体 |
474 |
701 |
-227 |
-32.38% |
|
其他法人 |
5667 |
3610 |
2057 |
56.98% |
由上表可以看出,与2013年第三次经济普查相比,枣庄法人单位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五年法人单位增加11128个,增长40.33%,年均递增8.84%。全市29818个企业法人单位中,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的有27195个,1000万元—5000万元的有1715个,5000万元—1亿元的有377个,1亿元以上的有466个。
2、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增长。
第三产业中,除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服务业发展较快外,一些新兴的服务业,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与计算机软件业、房地产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厚积而薄发。这些行业企业法人单位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149%、519%、83.04%,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3、法人单位行业分布广泛,行业集中度较高
2018年枣庄法人单位涉及的行业小类覆盖面较为齐全,形成一个门类齐全、分布广泛的行业经济体系。分门类看,全市法人单位主要集中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建筑业等六大行业(见表2)。
表2 全省法人单位行业分布
|
行业 |
法人单位数量 |
占总法人单位比重 |
|
批发和零售业 |
13390 |
34.58% |
|
制造业 |
5832 |
15.06% |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4478 |
11.57% |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2920 |
7.63% |
|
建筑业 |
2175 |
5.68% |
4、内资企业占绝对地位,私营企业法人单位迅猛发展
2018年末,全市29818个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9.7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16%,外商投资企业占0.13%,内资企业占绝对优势。近年来,企业所有制结构呈现以私营企业为首的非公有经济发展加快、比重提高,公有制企业比重持续降低的态势。“国退民进”日益凸显。表明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法人单位的活力显著增强。2018年末,全市共有国有、集体企业法人375个,占内资企业法人单位的1.26%,比2013年末降低5.31个百分点。尽管公有经济所占比重下降,但在具有垄断性的基础产业部门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仍具有绝对优势和较强的控制力。
二、枣庄法人单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单位集聚能力不强,规模效益偏低
2018年末我市企业法人单位数达29818个,较2013年有大幅增加,但企业单位总体规模偏小,以中、小、微型企业为主。2018年末,全省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小微企业法人单位28778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96.51%;从业人员36.79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61.38%;
2、传统行业仍占主导,新兴服务业带动力弱
2018年末,全市28919个企业法人中,近六成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等传统行业中。仅就第三产业内部而言,各行业发展不平衡,内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新兴行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所占比重仍然不大。当前,在我市第三产业中起重要支撑作用的是以批发零售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为首的一些传统产业,其单位数达到17867个,占第三产业单位总数的83.37%,而从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信息传输与计算机软件业看,法人单位数885个,占“三产”法人单位的4.13%;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看,法人单位数788个,占3.68%;房地产业看,法人单位1047,占3.62%;可以看出,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不高,辐射带动能力有待加强。
3、2018年末全市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数为85家,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数较少,经济外向度亟待提高。
三、枣庄市法人单位发展的建议
1、优化良好营商环境,不断增加法人单位数量
法人单位的数量规模、增减变化、繁衍增值,将直接决定着吸纳诸经济要素的能量,决定经济总量的大小、产业结构的优劣。推进法人单位数量的扩张以形成新的增长点应是战略之举。一方面,要持续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近些年来政府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破解企业投资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采取了诸多举措。比如认真贯彻落实“一次办好”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一窗受理”改革试点为牵引坚持以“一窗受理”改革试点为牵引,深入实施“十大专项行动”,加快培育“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营商环境,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另一方面今年抗疫情稳经济的背景下,各个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进一步聚焦复工复产、从财税、金融、物资保障等多方面出台政策助力企业渡过难关,吸引资金人才回流枣庄。
2、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对解决劳动力就业,活跃地区经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市场化程度,提升地区整体竞争力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市服务业法人占比有待提高,特别是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法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强化民营经济地位,做大做强民营企业
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是经济发展的新生活力,大力扶持和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将对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活跃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浙江、江苏等省份经济发展较快,与他们的民营经济比较繁荣密切相关。因此,我市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使之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4、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
要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一要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全市的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无论是在单位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远远落后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市。二要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全面提升经济协作水平。积极推动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协作,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三要大力支持与鼓励我市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断完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商业环境,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鲁公网安备 370400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