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文化产业分析
近年来,枣庄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枣庄城市转型的重要举措,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仍存在文化产业企业规模小、与先进地市差距较大、分布不合理等问题。
一、枣庄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总量持续增长
2017年枣庄市文化产业增加值88.77亿元,居全省13位,较2016年增长4.66亿元,较2009年增长56.87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3.85%,居全省10位,占比较2016年下降0.04%,占比增幅居全省11位。
(二)文化制造业企业是主力军
枣庄市文化产业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6611人,占全部文化产业企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的69.0%;文化产业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31.83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企业资产总计的58.6%;文化产业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3.7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的79.9%;文化产业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交增值税0.16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企业应交增值税的57.2%。
(三)地区间发展不均衡
分地区看,文化产业发展最好的是滕州市,最差的市山亭区,滕州市文化产业个数是山亭区的6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是山亭区的14.8倍;资产总计是山亭区的21倍;营业收入是山亭区的45.8倍;应交增值税是山亭区的39.6倍。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枣庄市文化产业虽然实现了较快发展,其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上升,但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优势,产业单位普遍规模较小、经营分散、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一)较先进地市差距明显
2019年四季度,枣庄市文化产业单位63个,占全省文化产业单位数的2.0%,企业数居全省13位;营业利润-0.4亿元,居全省13位,较最高的济南市低55.4亿元;应交增值税0.3亿元,居全省16位;营业收入29.8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的0.7%。枣庄市文化产业发展较全省先进地市差距较大。
(二)文化产业单位规模小
2019年,枣庄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文化产业企业32个,其中,中型企业4个,小型企业27个,微型企业1个,无大型企业。枣庄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文化产业企业15个,其中,小型企业9个,微型企业6个,无大中型企业。枣庄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文化产业企业16个,其中,大型企业1个,中型企业5个,小型企业8个,微型企业2个,无大中型企业。大型企业占比为1.6%;中型企业占比为14.3%;小型企业占比为69.8%;微型企业占比为14.3%。枣庄市文化产业企业大中型占比较少,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三)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枣庄市文化产业仍存在文化底蕴不足,文化资源相对较少,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如具有特色的地方剧种在国内缺少影响力,文化出版、发行行业对教材、教辅读物过度依赖,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刊物偏少,市场占有率低;文化娱乐机构经营项目、经营形式比较单一。2019年全市文化产业企业中,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三大类的企业数分别为32个、15个、16个;三大类企业营业收入占比为79.9:6.7:13.4;三大类企业应交增值税占比为66.7:0:33.3。枣庄市文化产业制造业占绝大多数,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仍然严峻,需要不断加大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力度。
三、对加快枣庄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树立大文化观念,形成产业合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牢固地树立起大文化观念,对全市地域范围内的所有文化产业单位实施统筹管理,并将文化产业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环境中去考虑,进行更长远、更全面、更综合的规划和指导,力争把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家和省级发展规划,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落到枣庄市。
(二)完善扶持政策,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更强的集群化特征,用集群化发展的方式来规划枣庄文化创意产业。一是加大财政文化扶持力度,确保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二是金融扶持政策。以文化企业、项目和园区为载体,重点加大对枣庄市文化产业的信贷投入。加强金融与宣传、文化等部门的沟通,推进文化企业项目与银行资金的对接,搭建政银企交流合作平台。
(三)壮大重大项目,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下大力气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原则,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优先实施事关枣庄市发展全局的项目;优先安排科技含量高,对财政收入贡献大的项目;优先考虑能够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项目。重点抓好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电产业项目开发、演艺娱乐产业、历史文化保护改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红色旅游开发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四)发挥人才优势,加速产业发展。立足“复合型”构架,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使人力资本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一是要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进重点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特别是要通过各种方式,重点引进高层次、高技能的文化产业人才;二是培养适用性人才。加快紧缺人才培养步伐,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培训制度,定期选派与文化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发达地区和单位学习培训,与国内外商校、文化单位、培训机构合作,特别是本地大专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和紧缺专业;三是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人才奖励机制,规范文化产业在人才引进与使用、工资待遇、劳动保障、劳动纠纷诸方面的监管,依法维护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