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情分析

枣庄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作者: 来自: 时间:2017-11-16 00-00-00

  

为全面掌握枣庄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谋划,为相关政策制定及领导决策提供依据,2017年,枣庄市统计局与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联合成立专题调研组,利用2个多月时间,分赴五区一市,召开6场座谈会、实地察看了33家文化企事业单位和文化产业项目、查阅相关资料60余份,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枣庄市文化产业发展整体较好,规模不断扩大,业态融合积极推进,在建设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建设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对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小且缺乏核心竞争力等现实问题。

一、主要特点和具体做法

近年来,枣庄市紧紧抓住西部隆起带建设的历史机遇,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市转型的重要举措,以实施重大项目建设为带动,以打造文化创意园区为载体,努力培育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全面推进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建设,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形势下,文化产业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呈现出规模总量不断扩大、市场发展稳定繁荣、投资水平不断增加、文化消费日益提高等特点。从规模总量上看,近年来枣庄市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呈现逐年放缓趋势。2013年至2016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69.2亿元、74.97亿元、77.9亿元、84.11亿元,占GDP比重为3.78%3.79%3.84%3.88%。从规模以上企业看,截至今年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共155家,同比增加20家,从业人员期末人数2.56万人。共实现营业收入147.29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同比提升了3.9个百分点。其中,文化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33.87亿元,同比增长2.6%;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8.27亿元,同比增长25.9%;文化批发零售业实现营业收入5.15亿元,同比增长16.1%。增长最快的是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其中营业收入增长106.6%。从投资上看,截至三季度,全市文化产业施工项目168个,投资额完成108.4亿元,同比增长21%,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6位。从项目规模看,亿元以上文化产业投资施工项目40个,增长25%,投资额完成60.5亿元,增长52.4%,增幅居全省第3位,亿元以上大项目拉动投资增长贡献大。市场对文化产业投资保持了较高的热情,投资水平不断增加。从居民文化消费上看,三季度,全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292元,同比增长27.6%。分城乡看,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较快,支出1097元,同比增长40.6%,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高2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枣庄市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居民文化消费依然存在着较大潜力。

各区市产业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特点,滕州市、峄城区文化制造业较为发达,滕州市的工艺美术产品、童车玩具,峄城区的玩具加工、文化用品制造等行业都形成了较大规模;台儿庄区、山亭区围绕台儿庄古城、熊耳山-抱犊崮、翼云石头部落等知名景区,建设了台儿庄古城国家级文化产业园、翼云文化产业园、银光文创园等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市中区、薛城区积极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聚艺谷、“碰撞空间”文化产业孵化器、鲁南网络经济产业园等文化创意园区,吸引了一批动漫影视、文化电商等企业入驻,产业发展规模化、集聚化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发展文化产业具体做法是:

 ()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枣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将其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重点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先后成立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的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的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快文化发展促进城市转型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枣庄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文化产业发展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创新文化产业统计机制建设,成立了由宣传部门统筹协调、统计部门具体实施、20个市直部门参与的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了重点文化产业数据季度通报制度,全面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

(二)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根据中央、省机构改革有关要求,成立了市文广新局、枣庄广播电视台、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全面完成了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将市艺术剧院划转为市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枣庄日报社成立了发行公司、广告公司和印务公司,原枣庄电视台影视剧制作中心改制为枣庄微山湖影视文化传播公司,启动枣庄剧院转企改制工作。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枣庄广播电视台设立四个专委会,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激发了工作活力。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工作,市图书馆理事会制度试点顺利进行,带动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相关工作有序实施,体现“群众文化群众办”的理念。探索推进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在市属国有文化企业中组织开展“对标超越”活动,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践行“双效统一”要求,不断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了企业做优做大做强。

(三)丰富发展产业主体载体,提升文化产业实力规模。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层次、丰富业态为重点,培育扶持了一批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企业、项目和园区(基地),推动了文化资源和要素向优势领域、优秀企业、优质项目集聚。企业发展方面,推动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善了市场主体建设,鼓励充分参与市场竞争。简化文化类企业设立审批程序,积极引导企业增加互联网、文化创意设计、文化服务等内容元素,涌现出山东华瀚轻工业品有限公司、洪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鲁班天工木艺有限公司等一批专、精、特、新的优秀文化企业。项目建设方面。近年来,全市共论证推出了涉及影视制作、文化创意设计、文化休闲娱乐、工艺美术品生产等7大类107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0个,微山湖古镇、天穹影视基地建设等项目先后纳入全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立重点文化企业项目库,对具有一定规模、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项目实行入库管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优先扶持,两年来先后有58个企业65个项目纳入市级项目库。园区(基地)建设方面,规划建设了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聚艺谷、鲁南网络经济产业园、峄城文化产业园等一批具有较大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备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12个,总占地面积4522.5公顷,总基础设施投资达251.1亿元,入驻企业560多家。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2个(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台儿庄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省级重点文化产业企业、项目、园区(基地)15个。3家文化相关企业上市(雅百特科技主板上市、三维钢结构、雄狮建筑装饰新三板上市),2家(聚艺谷、梦之翼)文化企业在深圳文交所文创板挂牌,建立了山东文化产权交易所第一家分支机构枣庄分中心。

(四)强化引导扶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速增质。发挥财政资金对文化产业项目引导扶持作用,近三年来共争取省、市两级文化产业产业专项资金2118万元对38个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推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出台《关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快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建立了文化产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开放影视预售版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利权质押、旅游开发等质押贷款。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如中行、建行薛城区支行对铁道游击队影视城、纪念园、临城老街等红色文化项目累计投入4.11亿元;滕州农商银行投放贷款4000万元支持建起墨子文化、旅游一条街和滕州古玩城建设等。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省出台的系列文化政策进行梳理,向各区市及18个市直部门书面督导落实情况,推进政策在全市的贯彻落实。强化对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专题班、研讨会等形式重点对产业政策、企业管理、投融资及企业上市等方面进行解读,不断提升相关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五)积极开展系列文化贸易交流活动。统筹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借助有关活动载体,积极展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交流贸易,积极开展文化业招商。组织开展国际红荷节、国际石榴节、墨子文化节、鲁班文化节、古城年博会等节会活动,打造展会品牌、提升城市影响力。举办枣庄市首届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对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打造汇聚创意、发现人才、创新产品、对接市场的平台。两年多来,组织34家企业单位参加山东文博会、深圳文博会计宣传推介文化产业项目40余个;组织文化企业及相关人员赴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开展文化贸易活动,推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走出去。着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山东华瀚轻工业品有限公司、滕州市盛泉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企业,滕州经济开发区以文化服务出口特色被认定为省服务贸易特色服务出口基地。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相比、和周边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依然不足。虽然文化产业相关内容纳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纳入了科学发展考核,但是部分区(市)、单位思想认识依然不足,像抓经济、抓工业一样重视抓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尚未形成,体制机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关注不够、投入不足。

(二)整体规模相对较小,实力偏弱。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11亿元,占全省的7.2%,差不多是青岛的七分之一、烟台的三分之一。2017年三季度数据显示,规上文化企业仅有155家,缺大少强是枣庄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明显短板;营业收入平均为0.95亿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8%,其中文化批零业平均规模不及全省平均的五分之一,盈利水平低。

(三)文化产业发展结构不平衡。全市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三大类构成比为54.4:10:35.6,全国为40.6:9.3:50.1,全市玩具、童车、造纸等处于产业链条低端、附加值低的文化制造业占比过大,网络、动漫、新媒体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的文化创意产业、动漫产业、网络文化产业等产业化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四)金融瓶颈尚未完全破题。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规模较小、使用较为分散,没有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目的,带动效果不明显。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融资还处于探索阶段,金融机构依然注重“重资产”,尚未开发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吸引外资规模不大,缺少对接风投、天使基金的平台与渠道。

(五)专业人才缺乏,统计工作仍需加强。文化产业策划、生产、管理、营销人才和广告、创意、动漫、会展等业态人才匮乏,本土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能力不足,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使用没有形成良性循环机制。部分部门、单位对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不了解、不重视,部分企业还存在着畏难情绪和漏报、瞒报等问题。

三、意见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突出发展重点。按照中央和省“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建设“两大高地”目标,进一步明确枣庄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方向和重点,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从空间上,要打造“一极五圈多点”的文化产业布局,一极是指充分发挥台儿庄古城国家级文化产业园的龙头带动作用,并以此为核心打造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发展增长极,五圈是指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建设滕州、薛城、山亭、市中、峄城等五个文化产业圈,多点是指积极打造鲁南数据中心、互联网小镇、天穹影视基地、鲍沟工艺美术玻璃、阴平玩具毛笔、官桥文博展示等多个文化产业增长点。从行业上,集聚发展文化旅游、文化用品制造、工艺美术品、传媒影视、演艺娱乐、创意设计、印刷包装、节庆会展八大重点业态,结合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实施,在扩大规模、丰富供给、提档升级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努力实现存量变革。从品牌上,突出叫响枣庄市“工匠文化发源地”这一文化品牌,发挥枣庄文化资源丰富优势,积极挖掘、丰富发展以北辛文化为代表的始祖文化、以墨子、鲁班、奚仲为代表的工匠文化、以中兴公司为代表的近代工业文化、以台儿庄古城、红荷湿地为代表的运河文化、以八路军115师鲁南抗日根据地、铁道游击队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文化品牌,推动文化资源优越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变,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发展路径,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实现增量崛起,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一要深化文化产业与休闲旅游产业的融合。运用产业的眼光和思维重新审视枣庄历史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背后的市场价值,不断提高景点景区的文化构建、服务水平,推动旅游向互动体验旅游、文化旅游转变。继续抓好台儿庄古城、微山湖红荷湿地、中兴国家矿山公园、铁道游击队影视城等重点项目建设,丰富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全域旅游模式。二要提升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产业的融合。以“智慧枣庄”为引领,借力鲁南数据中心建设,搭建“枣庄云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 “三网”融合,发挥整体优势,推动文化产品及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进程,重点围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内容,着力引进和开发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和数字播出等项目,提高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尽快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三要加快文化产业与设计制造业的融合。支持基于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的设计应用研究,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进一步将文化元素充分渗透到制造业的创意设计、生产、营销、品牌构建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华瀚工艺品制造、鲍沟工艺美术玻璃等优势产业以及阴平毛笔、伏里土陶等传统项目方面,要提升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增加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四要探索文化产业与现代农业、健康产业等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挖掘峄城石榴、水泉樱桃、海石花蜂业等特色农业发展潜力,建设一批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和文化体验式博物馆。结合乡村文明行动等创建活动,推出一批特色文化镇街、特色文化乡村。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推广科学有效的中医药医疗、养生、保健服务。以成功举办枣庄国际马拉松赛为契机,积极拓展绿道骑行、登山比赛等多种形式的赛事活动,努力打造内容丰富、影响力大的城市文体品牌。

(三)实施“四个带动”战略,推进“四十工程”建设,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抓好文化企业、项目、园区和活动四大载体建设,发挥助推产业发展的“引擎”作用;以“四十工程”(即到2020年,全市实现10个文化企业上市,扶持发展10个文化产业项目,打造10个文化产业园区,塑造10个文化活动品牌)为抓手,不断壮大基础规模,增强整体实力,加快构建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的文化产业体系。一要培植壮大企业数量规模。在保证运行平稳、资产增值前提下,体现文化例外要求,稳妥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制,鼓励其参与市场竞争;鼓励支持枣庄日报社、枣庄广播电视台走集团化建设之路,使之成为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的主导力量。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国家许可范围内,提高文化企业设立的审批效率,加快市场进入,落实在投资核准、土地使用、税收减免、对外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打破区域限制和行业壁垒,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二要培育扶持文化产业项目。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库和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跟进了解、扶持帮助、检查督导。突出抓好台儿庄古城、微山湖古镇、铁道游击队影视文化城等文化产业项目的提档升级,引进、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以今天的“苗”带来明天的“果”,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三要抓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台儿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中兴国家矿山公园、市南工业区聚艺谷、天穹影视基地、银光文创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增强承载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园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整合资源创建一批“文化创意集市”。加快石榴种植加工、洪海户外广告设备、高铁互联网小镇等具有产业基础的园区建设,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创业孵化器建设,共同实现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四要积极搭建文化交流贸易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红荷节、石榴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墨子文化节等重点节庆活动的影响力,探索举办鲁南文博会,打造一批知名文化活动品牌。重视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发挥组织优势和参谋助手、桥梁纽带作用,助推行业企业健康发展。支持外向型文化企业拓展文化出口平台和渠道,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按照展示成果、强化交流、开拓市场的思路,广泛组织文化企业及相关人员参加高规格展会展览,加快推进文化“走出去”步伐。办好全市首届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打造成为全市文化创意产品交流发展新平台,提高创意设计水平,扩大文化产品供给。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探索发行文化消费卡,实行个人购买,政府补贴的方式,培育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意识,拉动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破解发展资金瓶颈。紧紧抓住“资金”这一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要素,根据“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的要求,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为文化企业、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一要发挥财政资金扶持引导作用。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形势适度扩大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对确立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予以扶持。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强化督导检查、绩效考评,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适时发起建立枣庄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争取总规模不低于1亿元,以股权投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示范和带动社会资金投资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领域。二要加强政银合作,创新金融服务。探索推进文化产业担保公司、专业评估机构建设,畅通以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渠道,创新文化企业融资方式。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下,鼓励市内金融机构开发与文化相关的金融产品,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企业及产业项目的资金投入。支持文化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千水星动漫、台儿庄古城文化旅游集团等企业上市融资,扩大企业规模、降低融资成本。三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繁荣文化资本市场。支持鼓励台儿庄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山东文化产权交易所枣庄分中心加快发展。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鼓励其进入文化艺术、广播影视、出版发行、艺术品交易等文化主导行业,发展内容创作、交易传播等重要环节。在改革许可范围内探索实行股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文化企业。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抓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一要树立“大人才”战略理念,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家库”,鼓励采取咨询兼职、项目合作、考察讲学、业务顾问等方式柔性引进、吸纳国家、省文化产业创意策划人才、团队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囊团”。二要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培养,利用枣庄学院、枣庄职业学院、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等现有资源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加快文化产业所需人才培养,提升高校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依托工作室、文化名人、非遗传承人,促进人才培养和传统技艺传承。市级层面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文化产业集中培训,一次外出考察学习。三要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人才激励机制,深入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在职称评定、参与培训、项目申报等方面对文化产业人才给予优惠待遇。探索设立“文化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等,大力表彰宣传文化领域的优秀领军人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形成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

(六)加强三个机制建设,努力营造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一要加强考核激励机制建设。把文化改革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纳入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开展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三十佳”评选活动,定期评选出十佳文化企业、十佳文化产业项目、十佳文化活动等。每年召开两次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观摩会、调度会,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督导调度。二要加强宣传推介机制建设。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采取举办论坛、报告会等形式,及时传达解读中央和省、市关于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宣传富含本地特色的文化产品,宣树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企业,推介一批成长性好的文化项目,提升“枣庄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三要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机制建设。切实发挥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加强相关人员培训,提高其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市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联席会议,举办一次相关培训班。建议将“三上”文化企业数量增长等重要指标纳入相关考核,落实文化产业重要数据通报制度,加强文化产业统计监测、科学分析和数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