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情分析

前三季度我市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作者: 来自: 时间:2017-10-31 00-00-00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和重要决策部署,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24.10亿元,增长4.4%,增幅环比提升0.1个百分点。

一、前三季度我市农业生产运行总体平稳

3季度,我市种植业实现增加值94.74亿元,同比增长4.4%;林业实现增加值1.17亿元,下降13.4%;牧业实现增加值20.55亿元,增长4.6%;渔业实现增加值3.13亿元,下降3.7%;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50亿元,增长14.1%

(一)种植业生产平稳增长

粮食总产略减。据全面调查显示,今年我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36.27万亩,同比下降0.5%,预计全年粮食综合单产477公斤/亩,增长0.3%;粮食总产实现208.09万吨,减少0.3%;其中夏粮102.22万吨,下降0.2%;秋粮105.87万吨,减少0.3%

蔬菜产量小幅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蔬菜种植面积87.5万亩、预计总产量299.37万吨。其中,叶菜类蔬菜31.91万吨、白菜类34.37万吨、葱蒜类35.90万吨、瓜菜类20.44万吨、茄果菜类35.28万吨、根茎类120.61万吨。马铃薯产量占比不断提升,前三季度全市马铃薯产量103.15万吨,占全部蔬菜产量的34.5%,占比较上年提升3.8个百分点。

(二)林业生产全面推进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以“国家森林城市十大提升工程”建设为总抓手,以环城国家生态公园、全域性绿色生态廊道、荒山绿化攻坚等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前3季度,全市新造林面积5万亩,更新及退化林修复3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7.3万亩,新建提升环城骨干绿道16公里、步道30公里、休闲驿站4处、休憩点15个。新建提升绿色生态廊道551公里,全市累计建设提升绿色生态廊道2000余公里,形成了纵贯城乡、互联互通的绿色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前三季度全市新育苗1.3万亩,新建林业产业示范基地9700亩、示范园6处、森林人家13个。累计发展石榴、核桃、大枣等特色经济林基地近25万亩。目前,全市规模林业产业基地已发展到70多家,经济林种植面积86万亩,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达到35家。

(三)畜牧业生产波动较大

三季度,受禁养区关闭搬迁影响,我市畜禽存出栏波动较大。畜禽养殖存栏大幅下降。据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3季度末,我市猪存栏 77.17万头,较上年同期减少23.35万头,下降23.2%;牛存栏5.13万头,减少4.59万头,下降47.2%;羊存栏83.12万头,减少33.64万头,下降28.8%;活家禽存栏1763.64万只,减少582.74万只,下降24.8%。畜禽出栏有增有减。受关闭搬迁集中出栏影响,部分畜禽产品出栏增幅较大。前3季度,猪出栏132.55万头,同比增长6.1%;牛出栏5.66万头,增长17.6%;羊出栏159.75万只,增长4%;禽出栏4601.82万只,下降1.4%。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肉类产量19.93万吨,增长1.6%;实现禽蛋产量8.26万吨,下降5.2%;实现奶类产量2.64万吨,下降15.8%。畜禽养殖禁养区的关闭搬迁,短期对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从长远看,畜禽养殖禁养区的关闭搬迁,有利于全市畜禽养殖的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在价格杠杆的驱动下,畜产品的市场供应会逐步达到新的供需平衡。

(四)渔业生产提质增效

3季度,全市渔业放养面积18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 7.2万吨。渔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枣庄伊运水产养殖公司、滕州龙振集团分别实施的2处工厂化养殖车间项目扎实推进,峄城区底阁镇陆基渔业标准化基地项目建设基本完成。渔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一区两带(“一区”即北部水库健康养殖区,“两带”即滨湖、沿运标准化池塘养殖经济带)格局基本形成,优质品种养殖占比不断增加。今年以来台湾泥鳅、鱼、鳜鱼、锦鲤、水蛭、小龙虾等优质高效品种养殖规模继续扩大,其中鱼养殖面积扩大了800亩,主要分布在台儿庄涧头集镇、峄城区底阁镇。渔业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渔业增殖放流资金比往年有了显著增加,由110万元增加到227万元,实现了五区一市项目全覆盖,极大改善了放流区域水域生态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重建轻管”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部分地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后,管理措施不到位,管护责任不到人,管护资金不落实,“重建设、轻管理”,“有人建、无人管”,边建边毁,有些设施建设不是为了用的,重复建设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

二是畜禽污染治理对畜禽养殖业影响较大。受禁养区关闭搬迁影响,三季度我市各类畜禽产品存栏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畜禽污染治理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治理成效显著,但短期内对我市畜禽养殖规模影响较大。如何有效抓住畜禽养殖禁养区的关闭搬迁有利时机,引导全市畜禽养殖优化布局和转型升级,是一项刻不容缓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是农村人才缺乏,制约经济发展。一方面劳动力素质较低。大批年轻且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从农村流向了城市,农村中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许多农村成长起来的老干部,文化偏低;有些基层干部,整天忙于应付日常事务,个别地方村干部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几点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后管理工作。要创新和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在落实专门管护力量的同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作为管护主体的作用,切实保护好、维护好农业项目设施,保证项目工程常年发挥效益。

二要积极引导畜禽养殖优化升级。一是分类指导、分类治理,不断创新处理利用模式,减少畜禽污染物排放量,实现畜禽污染物的“变废为宝”;二是依据环境容量和畜禽污染物防治要求,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强畜禽污染物处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种养结合、资源循环、节约高效的现代生态畜牧业养殖;三是积极引导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的养殖场进行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培育自己的品牌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三要培养和引进人才,为农村经济服务。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经济管理能力。采取集中培训、定期培训、个别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干部主动学习经济和管理相关知识。重视培养农业专业人才,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走出去”就是创造条件,让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中青年农民,到经济技术发达的地区去工作学习;“请进来”就是引进农业专业人才,鼓励那些大中专毕业生走入农村,鼓励那些曾经“走出去”、现在学有所成、有一定资金积累,对市场有一定的洞察和分析能力的人回乡创业,依靠他们以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并解决农业的结构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