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枣庄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部署,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新产业新动能,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显著,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粮食持续丰收,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一)粮食产量站上站稳40亿斤新台阶。2012年以来,我市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持续增长,201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41.72亿斤,比2012年增加1.95亿斤,增长4.9%,年均增长1.2%。其中,小麦产量为20.48亿斤,增加0.76亿斤,增长3.9%,年均增长0.9%;玉米产量为18.76亿斤,增加1.24亿斤,增长7.1%,年均增长1.7%。
(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2013年全市粮食产量首次突破40亿斤,2014年至2016年持续增长并稳定在40亿斤以上,粮食产量站上站稳40亿斤新台阶。按常住人口算,2016年,全市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33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6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33公斤,比2012年提高6公斤。
(三)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作用增强。 良种良法大规模推广应用,粮食土地产出率提高,单产增加。2016年,全市粮食单产达到476公斤/亩,比2012年增加了19公斤/亩,增长4.2%,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13 公斤/亩。
二、经济作物结构持续调整,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一)蔬菜产量持续增加,油料、水果产量略减。2016年,全市蔬菜总产量达到469.5万吨,比2012年增加28.03万吨,增长6.3%,年均增长1.55%;全市油料产量达到9.19万吨,比2012年减少0.11万吨,下降1.2%;2012-2015年我市园林水果产量持续增长,受冰冻灾害影响,2016年全市实现园林水果产量24.5万吨,比2015年减少1.86万吨,下降7.1%;比2012年减少0.06万吨,下降0.2%。
(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向优势产区聚集的趋势增强。滕州市蔬菜产量达全市60%以上。近年来,滕州市不断加强“滕州马铃薯”品牌建设,马铃薯和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2016年,滕州蔬菜总产量达到291.34万吨,占全市蔬菜产量总比重为62.1%,比2012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滕州市马铃薯总产量达到100.26万吨,比2012年增加16.01万吨,增长19.0%。油料作物种植向山亭区、滕州市集中。2016年,山亭区和滕州市油料作物产量合计为6.01万吨,占全市油料作物产量的比重达到65.4%,占比较2012年提高2.7个百分点。峄城区、滕州市园林水果产量占比提升较快。2016年,滕州市、峄城区园林水果产量分别为6.08万吨、3.53万吨,占全市比重分别为24.8%、14.4%,占比较2012年分别提高2.2、1.0个百分点。
三、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林业管护水平不断提升
(一)林业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十八大以来,我市以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为总抓手,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2012-2016年,全市净增加造林绿化面积2.9万公顷。2014年9月,我市成功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2015年底,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建设枣庄环城国家生态公园(试点),是山东省首个市级国家生态公园试点;2016年,作为森林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市政府在首届“国际森林城市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2017年,中央电视台大型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专题展示了我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和绿色转型发展取得的新成果,提升了枣庄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二)森林和湿地初具规模。截止到目前,全市建成国家森林公园3个,比2012年增加2个;通过国家验收的国家湿地公园4个,比2012年增加3个。2016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9%,森林蓄积量达到641万立方米,比2012年增长5.6%。2016年,全市木材产量达43594立方米,比2012年增加3333立方米,增长8.3%。
(三)森林和湿地资源管护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建成了市、区(市)、镇(街)三级联动的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网络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网路,组建了1309人的护林员队伍。安装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点62处,实现了对重点林区、重点部位24小时全方位视频监控,全市连续27年没有发生较大森林火灾。年均组织实施飞机防控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120万亩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零。认真落实《枣庄市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办法》,严格湿地公园的申报、规划、审批、建设、管理和保护,推进退化湿地恢复。2016年底,全市湿地总面积达1.59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71%。
四、畜牧业生产平稳,规模化养殖持续发展
(一)畜产品产量总体稳定。十八大以来,我市肉蛋奶总产量小幅增长,其中肉类产量小幅下滑,禽蛋和奶类产量增长较快,畜牧业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发展态势。2016年,全市实现肉蛋奶产量合计43.5万吨,比2012年增加0.75万吨,增长1.8%。其中,肉类总产量为25.40万吨,比2012年减少1.15万吨,下降4.3%。禽蛋产量为12.85万吨,比2012年增加1.37万吨,增长11.9%;奶类产量为5.24万吨,比2012年增加0.53万吨,增长11.2%。
(二)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深入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市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继续发展。根据畜禽养殖规模户台账显示,2016年底,生猪养殖40头以上的规模户和单位,生猪饲养量合计达到77.11万头,占生猪饲养总量的比重达到67%,比2012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养殖规模在2000只以上的禽类饲养户,禽类存栏合计达到2127万只,占禽类饲养总量比重为84%,比2012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
五、水产品产量平稳增长,人工养殖占比进一步提高
(一)水产品产量平稳增长。据市水利和渔业局统计,2016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9.61万吨,比2012年增长8.4 %,年均增长2.0%。
(二)水产品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水产品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人工养殖水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占比提高。2016年,人工养殖水产品产量为9.18万吨,比2012年增加0.83万吨,增长9.9%,年均增长2.4%。2016年,人工养殖水产品产量占水产品产量的比重为95.5 %,比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三)水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十八大以来,全市按照“转方式,调结构,打基础,树亮点”要求,着力发展“一县一品、一鱼一产业”的特色养殖。台湾泥鳅养殖发展势头迅猛,在滨湖、沿运区域发展养殖规模接近2000亩,年产量3000吨。全市水蛭养殖面积达600亩,年产值5000余万元。目前,全市共认证省级无公害水产品基地31个,国家级无公害水产品97个;2个有机水产品基地的6种水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证书,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达到 15家。
六、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2011年,我市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先后承担了3批13项改革试验任务。2016年第一批改革试验任务通过农业部评估验收,2017年,第二批改革试验任务产权交易体系建设通过评估验收。通过改革,释放了农村农业发展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增加了农民收入。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18元,增长8.1%。
(一)土地制度改革助推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实现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全市完成确权登记颁证面积256.32万亩。贯穿市、区(市)、镇三级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累计实现各类农村产权进场交易826宗,交易额27.47亿元。以土地流转为主的农村产权交易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市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50.25万亩,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到53.09%,种养殖业规模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
(二)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增加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点,进一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确权到户,实现集体资产效益最大化,进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力。全市已有172个村(居)启动完成了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试点,配股人员18.33万人,累计股金分红达到2090.45万元。
(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保险创新试点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稳步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小额资金需求。全市有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资金互助部,其中有25家通过了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资格认证,参与社员人数2164人,累计借出资金367笔1024.2万元。目标价格保险稳步推开,减少和降低了因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过低等各类风险导致的种养殖损失,调动了农民和规模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马铃薯累计投保面积84万余亩,累计理赔9495万余元;生猪累计投保数量9万余头。
(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生产大户、专业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种类型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快速发展,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截止2017年6月,农民合作社达到6024家,家庭农场达到112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77家。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有力地助推了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有力地助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七、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2015年1月,我市被农业部整建制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随后出台了《枣庄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五年提升计划》,实施精品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等六大工程,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2016年底,枣庄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综合得分74.99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程度99.9%。
(一)现代农业精品特色园区方兴未艾。现代农业精品特色园区建设,吸引和集聚了土地、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现代要素,促进了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截止到目前,已认定培育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园3家、生态园8家、标准园16家,在全市率先形成以“园区带基地、企业联农户、产业兴乡村”的发展格局,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的深度融合,加快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扎实有效。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叫响“厚道枣庄人、放心农产品”的宣传口号,提升了我市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数量逐步增长,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数量已达308个,产量363.68万吨,产品种植面积248.63万亩。培育出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滕州马铃薯”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点名支持,“峄城石榴”、“山亭长红枣”等区域公用品牌有力增强了农业综合效益。
(三)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更加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了“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指导员+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实施“百村万户”农业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开展专家团队服务基层活动,建设枣庄市现代农业智能监测平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创新农民培训机制,成立枣庄新型职业农民学院,初步打造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四)可持续发展成效逐步显现。2016年以来,围绕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工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了一整套政策支持体系,积极探索早春设施马铃薯绿色丰产栽培、小麦绿色高产高效生产等8项技术集成,努力构建秸秆禁烧循环利用模式、水肥一体化节肥节水模式等8大发展模式。全市共发展省级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县5个,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达到46处,总面积8.53万亩,辐射带动面积64.8万亩。2016年,全市完成综合利用主要农作物秸秆236万吨,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