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情分析

2015年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发展分析

作者: 来自: 时间:2015-08-14 00-00-00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各项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全市服务业实现平稳运行,主要指标继续呈现缓中趋稳的态势。
一、服务业总体发展情况
()服务业总量规模持续扩大。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99.12亿元,同比增长7.4%,居全省第11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8.9%,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占比在全省居第13位,高于德州、菏泽、聊城、东营。服务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0.2%,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服务业规模扩大、占比提高,反映了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二)规模以上服务业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1家,在库企业达到552家,居全省第10位。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5.42亿元,同比增长8.0%,居全省第10位。29个行业大类中有25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86.2%。实现营业利润7.14亿元,同比增长3.7%;应交增值税为1.91亿元,增长96.1%。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市共有其它营利性服务业企业138家,实现营业收入11.91亿元,增长11.1%,高于全部规上服务业增速3.1个百分点,在全省居第13位。
(三)服务业税收结构调整优化。上半年,服务业实现国、地税收入43.32亿元,同比增长0.1%,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48.3%。其中,服务业完成国税收入11.48亿元,同比增长3.2%,占全部国税收入比重达到31.4%;完成地税收入31.84亿元,同比下降1%。从地税收入情况看,税收结构有所调整,传统服务业税收占比下降3.6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税收占比提高3.6个百分点。具体到各行业来看,受营改增政策影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税收下降明显,分别下降57.9%14.1%,占服务业税收比重同比回落1个百分点,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税收下降76.8%,占服务业税收比重回落4.9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金融业等四个行业税收保持了较好增势,增速分别达到40.7%29.5%27.3%19.1%,占服务业税收的比重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
 ()服务业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上半年,全市共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287.77亿元,增长8.4%,同比回落6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5.3%,同比回落2.5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行业投资增速较快,分别增长385.2%138.5%95.0%。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投资额占比较高,分别占服务业投资额的34.8%15.9%10.9%,合计占比61.6%
二、服务业分行业发展情况
(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平稳发展。上半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8.36亿元,增长3.0%,占服务业的比重为7.1%。随着BRT快速公交、市内公交线路不段增加和优化,城市公共交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由于煤炭、煤化工、水泥等行业仍是我市传统行业,相关联的道路运输行业也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共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企业160家,实现营业收入增长9.4%,其中,道路运输企业89家,实现营业收入11.97亿元,增长4.4%,水上运输企业10家,实现营业收入1.39亿元,增长12.1%,邮政企业4家,实现营业收入1.26亿元,增长15.9%
(二)商贸服务业保持优势。在当前投资平稳回落、出口连续下滑的形势下,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势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上半年,全市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36.47亿元,增长6.4%,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4.2%,保持了在服务业中的传统优势地位;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2.44亿元,增长15.5%,是服务业中增速最高的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8.1%。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88.6亿元,增长10.8%,增速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8亿元,增长8.0%,增速比去年回落8.2个百分点。分区域看,城镇零售额293.7亿元,增长9.7%,占据75.6%的市场份额;乡村零售额94.9亿元,增长14.4%
(三)房地产业稳中有落。上半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40.70亿元,增长3.4%,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2%。房地产市场整体调整,持续低迷,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均下滑。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7.27亿元,下降16.9%,其中住宅完成投资63.24亿元,下降20.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5.78亿元,下降20.4%。商品房销售面积104.0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8%;商品房销售额38.07亿,同比下降22.2%
(四)金融业快速增长。上半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4.56亿元,增长11.7%,增速仅次于餐饮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8.7%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46.21亿元,比年初增加115.8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为969.67亿元,比年初增加85.2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62.94亿元,比年初增加44.74亿元,其中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中长期贷款余额371.21亿元,比年初增加10.96亿元。全市各类保险费收入32.12亿元,增长12.4%
(五)其他服务业增速平稳。上半年,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4.39亿元,增长7.7%,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9.89亿元,增长7.2%。全市84家规模以上商务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63亿元,占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的55.7%,增长15.6%,贡献率达75.2%,拉动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长8.3个百分点。全市14家规模以上专业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0.84亿元,增长25.2%;营业利润0.20亿元,增长32.2%
三、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业发展层次不高。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比达到49.4%,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所占比重偏低,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9.95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仅为32.4%。从规模以上服务业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商务服务业,物业管理等几个行业,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占全部企业个数的29.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中介,专业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企业较少。
(二)在库规上服务业企业数量较少、规模偏小。6月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52家,仅占全省企业数量的4.9%,这与全省占全国8.9%的比重还有较大差距。1-6月户均营业收入仅为1004万元,户均从业人员75人,这与全省户均营业收入2762万元,户均从业人员123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全市前20位的服务业企业多数为国有性质企业,如移动公司、联通公司、中央储备粮库等,民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我市制造业以煤炭、水泥、纺织、机械等为主,除货物运输业发展相对较快以外,产业链条中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发展缓慢,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依然不够。以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为例,全市仅有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4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11家,研究和试验发展企业1家,专业技术服务业企业14家。
(四)产业集聚程度偏低。我市服务业发展呈现小、散、乱、差的特点,服务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处于分散、低效的状态,企业凝聚力不够、竞争实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服务业企业档次不高,尚未形成综合、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业网络和规模化的服务业产业集群,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品牌效应、技术效应。
四、全市服务业发展建议
(一)培育壮大服务业载体。一是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通过大项目带动全市服务业发展层次提高,在对传统服务业改进提升的同时,加快新兴服务业项目建设力度,确保服务业重点项目早日建成并发挥效益。二是重视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吸引外地优质品牌、优良企业入驻本市,带动本地服务业企业发展,形成良性竞争局面,推动全市服务业企业水平提升。按照2015枣庄市服务业品牌培育工程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继续做好服务业品牌企业培育工作,加强服务业品牌企业的运行情况监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育一批服务业品牌企业。
(二)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紧抓国家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政策机遇,一是以优化整合全产业链、促进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为方向,结合我市实际,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培育壮大优势行业和薄弱环节,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建立健全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任务、新要求相适应的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推进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任务分解和政策研究,相关部门按行业领域和职责分工,制定具体推进措施;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发挥中高级专业人才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创新的关键作用,研究制定吸引和留住中高级专业人才的政策措施,建设大型专业人才服务平台,增强人才供需衔接。
(三)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一是加强全市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合理编制发展规划,明确其产业定位、功能分区、发展目标和建设项目,为集聚区招商和建设打好基础,重点集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商务会展等辐射带动效应较强的服务行业。逐步形成主导产业突出、服务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区域服务业中心。二是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融合发展。细致研究各园区生产服务体系需要,建立包含科技、物流、商品市场、金融、信息、商务等服务在内的配套生产服务区,实现园区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互进、共同发展。三是支持引进专业化服务业园区运营团队,构建人才洼地,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