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滕州市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主动适应新常态,坚定不移实施五大发展战略,统筹采取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一系列措施,全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呈现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温和换挡、转型向好的态势。
1、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2015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10元,增长8.6%,高于GDP增速1.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76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25元,增长9.1%,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014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44674元,“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2.9%。我市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大力实施各类民生工程,城乡居民收入连年提高。
2、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
2015年,我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左右。婴儿死亡率由2010年的千分之4.97下降到千分之4.55。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30个,拥有床位8120张,入住人数6698人。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新建镇街卫生院门诊、病房楼11座、社区卫生服务站20处。2015年,全市卫生机构达到927个,比2010年增加15个。其中医院21个,卫生院17个,村级卫生室708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7352张,是2010年的1.6倍。其中医院5344张。卫生技术人员10347人,是2010年的2倍。其中执业医师2499人,助理执业医师461人,注册护士3003人。市中心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分别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被评为全省首批“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养生意识逐步增强,日益形成的健康消费观对医疗服务系统、保健服务系统、健康教育服务系统等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促进医疗整体水平的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市有序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3、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5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8%。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35处,创建省级实验幼儿园、示范幼儿园31处,通过省级中心幼儿园认定24处,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4%。“十二五”期间,全市教育投入累计达81.2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其中用于教育重点建设项目的专项资金达5.9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114处、城区中小学17处,新建校舍面积40万平方米。2015年底,我市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我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回应大众关切,全面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育管理,提升教育质量,全市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人口大市到人力资源大市的历史性转变,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4、群众生存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杏坛广场、弘道公园、北辛植物园、龙泉植物园、政务中心广场等城市公园,2015年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7.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十一五”末的10.23平方米提高到13.07平方米。林地总面积达到66.5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32.1%提高到34.05%,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考核验收,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荣获“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 2015年,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比2010年削减2632吨、316吨、1765吨、4641吨,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污染物同比改善率和空气质量综合得分排名“双第一”。“十二五”期间,全市加快环保工程建设,强化环境监管,重点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按照“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环境生态化”的绿化目标,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高标准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城市魅力日益显现。
5、城乡一体化成果丰硕
“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推进城乡道路、公交、供水、环卫、燃气、污水处理六个一体化,累计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504公里,是“十一五”时期的1.5倍;累计更换公交车593两,仅去年就投资1.06亿元,更新更换178辆新能源公交车,镇街公交覆盖率达到81%,在全省县级位居前列;城乡一体化供水人口达到115万人,集中供水规模位居全省县级首位;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累计投资4.3亿元,建成城乡垃圾中转站42座,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燃气管网达到680公里,燃气用量在全省地市级和县级城市综合排名中位居第5名。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全域城镇化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市积极实施城乡道路、供水、公交、环卫、燃气、污水处理等六个“一体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市民尽享一体化带来的畅通、便捷、安全、舒美。
6、居民社保更加有力
“十二五”期间,我市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和待遇标准大幅提升。2015年,实现企业社会保险扩面8041人,征收各类社会保险费21.67亿元,是2010年的3.6倍,支付各项社保待遇29.23亿元,是2010年的3.4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84.67万人,比2010年增加4.67万人,收缴养老保险费1.79亿元;基础养老金月发放标准提高至85元,发放养老金2.72亿元。企业退休人员月养老金人均增加255.6元。最低生活保障救济48371户、64810人,其中城市3897户、8531人,农村44474户、56279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3876万元。农村五保供养8020人, 全年发放3428.6万元。在财政收支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我市坚持保民生,加大投入,统筹推进,健全征缴机制,完善养老金拨付预警、医保即时结算等机制,创新优化医保服务,加强基金监督管理,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7、市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城建项目600余个,城市框架区面积由“十一五”末的48平方公里发展到7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十一五”末的56万人增加到70万人,城镇化水平由45%提高到56.02%。先后实施了100余条道路新建改建、12座桥梁、77条背街小巷、23处交叉路口渠化和52处林荫停车场建设,累计投资2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倍。在全省县级率先实施了燃气、供热等“五大下地”工程,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实施了荆西商贸城区域、滕文中学区域、振兴南路区域等26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改造户数11000余户,征收面积318.66万平方米。加快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程,市财政累计投资6800余万元,对36个老旧小区进行了分期分批整治,整治面积达245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2.5万户。“十二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全域城镇化的总体思路,遵循规划先行、精品城市、民生城建、城乡统筹、生态优先、精细管理的原则,精心打造“绿之城、水之乡、文之邦”的生态之城,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市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8、居民小汽车拥有量
2015年末,全市居民个人小汽车保有量达到13.16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78万辆,增长15.6%。每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25.9辆。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具备购买私家车的能力,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汽车消费多元化发展,近几年我市步入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
9、互联网普及率
全市互联网用户数由2010年的12.27万户增长到2015年的27.67万户,互联网普及率由22.7%提高到54.5%。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接入形式的多样化,我市互联网用户数经历了加速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下,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角落,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