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市分析

辉煌“十二五” 滕州新跨越

作者: 来自: 时间:2016-03-22 00-00-00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省、市委部署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生显著变化,经济总量连年迈上新台阶。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48.85亿元,2012年突破800亿达到830.85亿元,2013年突破900达到902.65亿元,2015年突破1000亿达到1005.05亿元,成为全省四个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县(市)之一。滕州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行榜中连续提升,由2010年的33位提升至今年17位。

我市一年创造的生产总值,从1987年的过10亿元到1999年的过100亿元用了12年,从1999年的过100亿元到2004年的过200亿元用了5年,从2006年的过300亿元到2010年的过600亿元用了4年。从2010年到2015年,生产总值由过600亿到过1000亿,人均生产总值从不足4万元到6万元,分别增长60%50%。我市经济总量占枣庄市的比重由2010年的46.5%攀升至2015年的49.6%

公共财力稳步提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于2011年、2012年、2013年先后跃上40亿元、50亿元、60亿元台阶, 2015年突破70亿元,达到70.5亿元,年均增长1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4.8%提高到7.0%。重点领域民生保障性支出保持较快增长。2010-2015年,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年均分别增长19.1%22.8%4.0%12.5%17.4%

二、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十二五”时期,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加之我市煤炭、房地产“黄金十年”的结束,全市经济增速逐步放缓,2014年进入个位数增长区间, 2015年增速达到7.2%十二五期间生产总值增速分别增长11.1%11.3%10.4%9.2%7.2%,年均增长9.8%,比十一五”年均增速15.6%有所减缓,实现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平稳过渡。

就业形势稳定。“十二五时期,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城乡输转富余劳动力分别累计达7.8万人、1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城乡“双零家庭”实现动态消零。

价格低位运行。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十二五涨幅分别为4.8%1.9%1.8%1.9%1.0%。工业生产者价格进入下降通道,自20126月至201512月,已经连续43个月同比下降。

金融保障能力不断加强。201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达到505.85亿元,比2010年末增加208.75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415.50亿元,比2010年末增加86.56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市金融机构发展到10家,累计为企业提供31亿元还贷周转服务,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3家、融资性担保机构4家、各类保险机构35家、证券营业部2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2家,设立了民间融资登记服务中心和金融服务业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支付工具全覆盖。

三、转型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全市三次产业构成由2010年的9.05.0:37.0调整到2015年的7.1:51.1:41.8。服务业占比明显提升,年均提高0.96个百分点。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88.08万吨。农业机械化水平与产业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到达187.33万千瓦,比2010年增长40%,年均增长8.8%,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8%。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发展到830家、1691家,农村流转土地面积37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全面完成,小麦、玉米等政策性保险实现全覆盖。

工业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十二五”期间,全市纵深推进工业集群化发展战略,大力实施“265”产业培育和“5633”企业培植工程,着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由2011年的20.74%提高至2015年的23.4%,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非煤产业占比由2010年的89.04%提高到2015年的91.3%。机械机床、煤化工两大产业集群产值分别累计完成2920亿元、2290亿元;玻璃深加工等六大百亿产业板块产值累计完成1980亿元;生物医药等五个新兴产业产值累计完成430亿元。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66亿元。

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一目标、形成了“一体两翼、四副六点、一轴三区”的城市布局。高铁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坚持高点起步、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对于加快城市东跨,打造东部副中心城市,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辐射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2015年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6.02%,与2010年末相比提高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54平方公里,增加3.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70万人。成为全省唯一跨入新四线城市的县级市,被确定为全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

民营经济繁荣活跃。2015年,全市民营经济总收入实现3182亿元,是2010年的1.96倍,民营企业发展到1.26万个,居全省县级首位;个体工商户9.99万户,是“十一五”末的1.62倍。民营经济纳税额61.26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66.7%,比2010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39.7万人,成为吸纳就业和居民收入的主渠道。

四、内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403.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十二五”期间,累计实施市定重点项目334个,是“十一五”时期的1.23倍,其中8个项目先后被列为省重点项目。滕州(义乌)真爱商城、微山湖古镇、联想控股(滕州)化工基地、中国玻璃城、红星美凯龙全球家居生活广场、滕州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等227个项目竣工或部分竣工投产,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持久动力。

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2010年的0.8:54.2:45.0调整为2015年的1.450.148.5

消费市场保持稳定。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7%2015年达到364.46亿元,为2010年的1.9倍。与居民消费升级相关产品旺销,“十二五”期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金银珠宝类年均增长8.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年均增长7.9%,家具类年均增长13.2%;汽车类年均增长24.5%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全市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3.56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5.36亿美元,年均增长8.5%;累计实现海外营业额14900万美元;外派劳务5014次,年均增长5.1%

十二五期间,引进各类外来投资项目1744个,17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落户;实际利用市外资金2182.8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实际到账境外资金26049.8万美元,新增外资企业26家,合同外资17717.7万美元。

五、民生保障不断改善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121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76元,年均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25元,年均增长9.8%2010-1014年数据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口径)。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整合并轨,全面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累计征收各类社会保险费65.6亿元。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达2300元,城乡居民月均基础养老金达85元,城镇职工、城乡医疗保险年报销限额达40万元、45万元,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71.7%54.5%73.9%26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0年的每人每月220元提高到46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0年的每人每年1200元提高到2800元。

居民生活质量提高。2015年末,全市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89.48亿元,比2010年末增长1倍,五年年均增长15.0%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587元,四年年均增长11.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31.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8005元,四年年均增长11.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3.5%,人均住房面积由39.8平方米提高到49.2平方米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由2010年的2.27缩小到2014年的2.19

六、环境与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资源消耗水平显著下降。2015年,万元GDP能耗预计降到0.98吨标准煤,比2010年下降20.4%,年均下降4.7%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2632吨、316吨、1765吨、4641吨。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完成墨子湿地公园等18个治污工程,累计建成7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26万吨,河流出境水质达到国家南水北调要求,代表山东实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七连冠”。

“生态滕州”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全域城镇化的总体思路,遵循规划先行、精品城市、民生城建、城乡统筹、生态优先、精细管理的原则,精心打造“绿之城、水之乡、文之邦”的生态之城。实施了秀美荆河绿色长廊、青龙山系北麓骨干绿道等19项重点工程;实施荆河城区段、北沙河滕西段等河道治理工程,整治河滩6538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60平方公里;林地总面积达66.5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05%,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考核验收,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荣获“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建成杏坛广场、弘道公园、北辛植物园、龙泉植物园等,年增城市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7.6%

交通通信保障能力提升。2015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43.7公里,比2010年末增加738.4公里,年均增长6.4%。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到223.5公里,全市21个镇街基本上都规划、建设了1个以上高标准的村级道路闭合线路,以线带面,串连、覆盖所有村居,有效满足了经济发展和百姓出行的需要。全市已开通城区公交线路30余条、城际公交线路2条、城乡公交线路7条、镇村公交线路6条,全市营运车辆发展到7000余辆,客运企业4家,新成立公交公司2家,出租企业5家,货运企业200多家。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分别达到143.14万户、21.39万户,分别比2010年增长57.7%74.3%,年均增速达到12.1%14.9%。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1.39/百人,比2010年提高21.43/百人。

七、深化改革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持续繁荣。“十二五”期间,全市教育投入累计达61.81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72.2%,其中用于教育重点建设项目的专项资金达5.9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114处、城区中小学17处,新建校舍面积40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35处,创建省级实验幼儿园、示范幼儿园31处,通过省级中心幼儿园认定24处,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4%。高中段教育保持良好态势,全面落实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97.6%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鲁班纪念馆、王学仲艺术馆新展厅建成开放,建成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大院1226个,实施了北辛遗址、薛国故城、滕国古城等文物保护和修复工程,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以上项目6项。

卫生、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15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927个,比2010年末增加22个;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352张,增加2808张,年均增长10.1%;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347人,增加5130人,年均增长14.7%。积极打造“10分钟社区健身圈”,对54个老旧小区进行体育设施改造,新建小区与体育健身设施同时投入使用,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市。全市登记注册的单项体育协会26个,网球协会、跳绳协会等正在筹备建设中,体育俱乐部86个,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到3757人,健身活动站点1362处,每万人拥有健身活动站点8个。承办了28项省级以上赛事,举办了两届微山湿地马拉松比赛、第三届全民运动会,在韩国仁川亚运会上获得211铜的好成绩。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到11件,山东名牌产品达到45件;2名本土企业家入选国家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名高层次人才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深化与中国矿业大学产学研合作,滕州科创园项目快速推进;我市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市、全省首批创新驱动示范区。

各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一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行政权力清单、政府部门责任清单、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清单编制并向社会公开,承接落实国家、省、市取消或下方行政审批事项21项。二是加快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推动农村产权确权范围、产权交易内容、农民合作形式“三个延伸”,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新增农民合作社142家、家庭农场2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到11家,土地适度规模经济比重占到65.2%。三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设立2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和聚诚信用管理公司;滕州农商银行增资扩股完成,浙商财产保险枣庄中心支公司在我市设立,青岛银行滕州支行近期开业,交通银行滕州支行明年上半年投入运营。四是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筛选部分基础设施项目由国企担当,破解建设资金短缺难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初见成效。我市承担的供销社综合改革等27项国家或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大胆探索、积极推进。

回顾“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转方式调结构迈出坚实步伐,民生保障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展望“十三五”,全市将紧紧围绕中央“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抓手,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全面提升发展城市经济为重点,推进实施全域城镇化、工业集群化、服务业专业化、农业现代化、镇域特色化五大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打造西部经济隆起带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争当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提前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经济发达、百姓富裕、群众满意、生态宜居、更具活力的文明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