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件通知

陈伟同志在市委党校2012年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作者: 来自: 时间:2012-04-25 00-00-00

 

(2012年3月20  根据录音整理)

 

各位学员、同志们: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2012年市委党校春季开学典礼。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参加培训学习的同志们表示热烈欢迎,向市委党校教职员工表示亲切慰问!今年是加快城市转型、建设“幸福新枣庄”的关键一年,也是各级党政班子换届后的开局之年,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履职能力尤为重要。借此机会,我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建设“幸福新枣庄”

市十次党代会上,我们明确提出了建设“幸福新枣庄”的奋斗目标。近一段时间,市委组织了70多场党代会报告精神宣讲,3万多名党员干部群众听取了宣讲,大家对“幸福新枣庄”有了较深的认识。关于建设-幸福新枣庄”,我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党代会上已经作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今天不再展开。下面,结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的基本理论,谈几点认识。

(一)关于枣庄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问题。就是要正确认识当前枣庄发展面临的形势。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进行全面的谋划,既要与时代背景相联系,也要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好审时的文章。成都武侯祠中有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上联讲的是诸葛亮七擒孟获,下联讲的是如何治理蜀地。刘备刚刚到四川的时候,有人提出要学汉高祖刘邦以宽治国、以仁治国,诸葛亮认为,汉高祖刘邦以宽治国是在秦始皇暴政结束之后实行的,而现在四川在刘璋的统治下朝纲松弛,必须要从严治国。历史条件不同,应该实行不同的政策,当宽则宽,当严则严,这就是审时度势。洪仁玕被称为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在《资政新篇》中写道:“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行而可豫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其理在于审时度势与本末强弱耳。”大意是说,事物有相对稳定的常态,也有显著变化的状况,道理有时行不通,有时行得通。所以对事物来说,也许今天不可行,但通过谋划,判断出了它的发展趋势,对今后就是一种福;今天这个事虽然可以做,但是不能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冒然做了,对今后可能是个祸患。其道理在于能不能审时度势,分析事物的本末强弱。

如何审时?唯物辩证法指出,分析事物要一分为二,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看,不能仅仅从正面或者反面作分析,否则就片面了。枣庄当前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我们提出了枣庄面临的六个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但总量不大,发展还不平衡。与五年前比,全市GDP翻了一番、财政收入增长了近3倍,但在全省的位次仍然靠后。从总量上看,除了滕州,其他区排名也比较靠后;如算人均,与龙口、荣成相比,滕州的差距也不小。因此,推动经济跨越发展,仍然是我们的主要任务。要有后来居上之势,需有非同寻常之举。

二是实施以棚户区改造为突破口的新型城镇化战役,城市建设进入历史上最快时期之一,拆迁面积是建市以来的总和,25万人将陆续搬进新居。但我市城镇化率低于工业化率8.6个百分点,而全国城镇化率高于工业化率4.5个百分点。工业化是“发动机”,城镇化是“加速器”,全国的城镇化推动工业化的发展,而我市的城镇化却拖了工业化的“后腿”。过去招商引资拼土地、拼资源、拼政策,也许还有一定效果。现在主要是城市环境的竞争,谁的城市功能更完善,谁的产业配套更完善,谁的软环境更好,谁的竞争力也就更强。而我们的城市建设欠帐较多,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因此,加快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我们今后的主攻方向。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也不一样。干任何工作都要找准当前的主要矛盾。五年前,基于对形势的判断,我们提出了“一个战略、三大战役”的工作思路,把煤化工发展作为第一战役,着力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现在煤化工已产能过剩,再搞煤化工就没有出路。

三是实施以台儿庄古城重建为突破口的服务业发展战役,2011年全市新增就业10万人,其中80%得益于服务业的带动,万人个体工商户数居全省第一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两年提高4.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一位,但占比仍低于全国9.8个百分点、全省5个百分点。因此,优先发展服务业,是转型的战略重点。城市转型要往哪里转,是一个事关全局、事关根本、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现在有些资源型城市转型,向重化工、煤化工上转,但这些产业成不了百年产业,这就不是根本的转型。枣庄的城市转型,不仅往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接续替代产业上转,而且重点向文化产业等低污染、低能耗、绿色的三次产业上转,这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转方式调结构,是根本、彻底、永续的转型。我们的做法,得到了中央、省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四是实施以煤炭精深加工为突破口的工业转型战役,工业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快时期之一。煤化工及精细化工总投资达到533亿元,是2007年前累计投资额的8.4倍,枣庄成为我国产品最多、规模最大、发展势头最强劲的煤化工及精细化工基地之一;旋窑水泥产能五年翻了近两番,占全省的31.3%枣庄作为全国三大锂电池生产基地之一,锂电池产业发展潜力很大。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是20062.7倍、2.5倍和2.3倍。五年来工业技改投资完成821亿元,是上个五年2.5倍。但我市工业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传统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财政收入对煤炭产业的依赖度依然较高。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产能严重过剩,短时间内看不到好转的迹象。临沂的企业家王廷江说过一句很朴实的话“现在干什么都不挣钱”。这意味什么?就是产能过剩,投资什么都有风险。大浪淘沙,“剩”者为王。在这种形势下,对一个地区来讲,工业发展就不能靠简单的规模扩张,如果盲目上工业项目、新增产能,很可能是上得越多、死得越快。必须通过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抢占市场制高点。因此,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仍是重要任务。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在产业集群上下功夫。比如一艘船抵御风浪的能力不行,但如果多艘船连成一串,抗风浪能力就强了。

五是改革创新不断深化,但体制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还有很多遗留问题,对外开放水平亟待提高。优化发展环境,是激发活力的关键所在。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既要看当前经济的总量和层次,还要看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六是百件惠民实事较好落实,民生投入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54.3%,枣庄的公共服务与社会和谐领域指数均居全省第五位,但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仍处在全省第十一位,低保人数全省最多。改善民生始终是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

兵家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知彼的过程,就是审时的过程。正是“一分为二”地审时,得出了六个阶段性特征,这是我们谋划未来的基本依据。

(二)关于枣庄发展的战略定位问题。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要正确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要从全局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对枣庄而言,在做好审时的同时,还要做好度势和借势的文章,即认清面临的形势,借势发展。为此,我们在党代会上提出了五个战略定位,就是把枣庄的发展放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借助全省的势、全国的势来推动枣庄的发展。

一是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国家发改委希望枣庄能够为资源城市转型探索路子、提供经验、做出表率。按照这一要求,我们经过测算后制定了相应的指标,这些指标既非高不可攀,又非轻而易举,需要奋斗、需要攀登、需要“跳起来摘桃子”。

二是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历史经验表明,我国的“三农”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土地的问题。60多年前,我们党抓住中国革命的根本,通过土地改革赢得民心,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政治基础,解决了农民“站起来”的问题;30多年前,提出分产到户,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解决了农民“有饭吃”的问题。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实施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就是为了努力解决农民“富起来”的问题。枣庄被列入18个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标志着我市成为国家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三农专题”的第一场,专门介绍枣庄的改革情况,充分说明了对枣庄工作的肯定。我们常讲,工业要反哺农业,但实际上现在工业不仅没有起到反哺农业的作用,反而是农业哺育了工业、农村哺育了城市。因此,必须把农村土地改革上升到城乡统筹的高度,抓住列入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机遇,继续深化改革,探索以小城镇建设为节点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进一步激发“三农”活力。

三是中华运河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只有拥有文化,人类社会才能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文明。我们常讲,一个人有钱不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只有具备好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才能获得尊重。同样,一个城市真正能让市民为之骄傲、外地人为之向往,靠得是文化积淀,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因为经济发展固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毕竟有路径和模式可循,找准了路子,选准了模式,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文化却不行,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坚定的文化自强。所谓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发展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说到底就是想不想干的问题。京杭大运河源远流长,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有着深远的影响。没有京杭大运河,中国很可能是四分五裂;没有京杭大运河,明清的经济不会如此繁盛;没有京杭大运河,就不会形成融南汇北的中华多元文化、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就不会有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但是京杭大运河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并不多,甚至连一座古城都没留下。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重建了台儿庄古城,将其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一个代表、一个窗口,了解古城,也就了解了中华运河文明所谓文化自信,就是对民族的、本地的、特色的文化有坚定的发展信念,说到底就是敢不敢干的问题。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不在于历史有多么辉煌,而在于对自身文化了解多少、拥有多少、留下多少,现在还能对社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重建台儿庄古城,丰富了地方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凝聚了城市精神。可以说,虽然目前枣庄经济发展在全省还排在后面,但在文化建设上却迈出了一大步,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像古城试运营以来接待游客240万人次,过去枣庄外来人口很少,现在由游客输出地变成了游客输入地;像我们在北京高铁站设置了八幅巨大的台儿庄古城广告牌,在北京的枣庄人都感到很自豪。所谓文化自强,就是一个地方增强自身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始终保持文化生命力的实践,说到底就是会不会干的问题。我们把台儿庄古城定位为中华运河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在传承方面恢复重建了2平方公里的古城,在创新方面规划建设了15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在核心区建设方面积极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使之成为运河申遗最精彩的篇章。前不久,我们与波兰大使就台儿庄古城和华沙古城重建进行了一对一谈话,下一步还将争取和威尼斯、鲁尔对话。可以说,通过这个定位,让枣庄这座城市在传承中华运河文明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在国际上也找到了位置和坐标。

四是国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就是要继续发挥好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作用,积极争取承办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进一步加强与台湾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让台儿庄古城成为两岸增进文化认同的桥梁和纽带。

五是鲁南“门户城市”。就是要把枣庄“九大通道的优势变成发展优势,打造“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树立鲁南“门户城市”的新形象。

判断一个地区的活力有很多角度和方法,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这个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是不是越来越多。因此,凡是能把外面的人、企业、资金流、信息流吸引到枣庄来的事,大家都要认真去做。我们确定这五个战略定位,就是把枣庄放在更大的格局中,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充分循环。

(三)关于枣庄发展的方向问题。有了对六个阶段性特征的“审时”、五个战略定位的“度势”,我们顺势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就是建设“幸福新枣庄”。可以说,经过城市转型的实践,枣庄的发展就像一架“飞机”,到了拉杆而起的阶段,“幸福新枣庄”就是这架飞机的“新航标”,包括富庶、宜居、文化、活力、安康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实践证明,“一个战略、三大战役”是实现建设“幸福新枣庄”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未来五年,我们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城市转型之路,纵深推进“三大战役”。

(四)关于枣庄发展的主要矛盾问题。党代会上,我们调整了“三大战役”的顺序,把新型城镇化战役摆在纵深推进“三大战役”的首要位置。首先,抓新型城镇化就是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协调发展,而不是单打一。像我们现在不提“工业立市”,并不是否定抓工业、上项目,而是更加注重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的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能够有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其次,抓新型城镇化就是抓住了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如何扩大内需?过去我们靠工业化和城镇化来推进。现在外需衰退不可逆转,国内产能供大于求,工业化动力明显不足,新型城镇化成为扩内需的最大潜力。第三,抓新型城镇化就是抓住了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区域的竞争就是城市的竞争、中心城区的竞争。枣庄既是京沪高铁的中间点,又是“断裂点”,受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辐射最小;周边又有徐州、临沂、济宁三个人口过千万的城市,面临着被大城市“吸管效应”和“马太效应”弱化的危险。如果我们做不好新型城镇化这篇文章,不加快发展中心城区,危机中的“机遇”也会丧失,也就永远地落后于别人。因此,必须强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抢占发展制高点。

那么,新型城镇化主要抓什么?对别的地区来说,可能只要抓好中小城镇建设,但对枣庄而言要抓好两头,即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建设。这里我重点强调“三区合一”的问题。关于“三区合一”,并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要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城市功能的集中统筹,实现产业发展的集中统筹,实现社会保障的集中统筹。先看高新区,这几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从财税结构上看,财政收入的近一半来自于房地产业,是典型的“土地财政”;从产业发展上看,拥有1400家企业,但其中纳税超过50万的却为数不多。如果这样长期下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成为全市园区的龙头?因此,高新区必须要回归产业功能。再看薛城区,行政驻地在高铁、高速公路以西,城区被迫向南发展。但整个西城区是东西向的,向南发展偏离了城市发展的动力,是没有出路的。我们要通过“三区合一”,进一步理顺体制,增强高新区产业集聚能力,让高新区集中精力抓产业发展;提升新城区行政文化商务功能;强化薛城区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职能,让薛城区集中精力抓好城市功能建设以及社会管理,打造“大新城”。

二、关于对领导干部的几点要求

“幸福新枣庄”的蓝图已经绘就,关键要靠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去执行、去建设今天在座的大多是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尤为重要。要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加快城市转型的优势,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建设“幸福新枣庄”的资源。

(一)加强学习,提高谋划力。学习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课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不懂得学习、不善于学习,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一个地区也是如此。比如我回浙江老家的时候,发现许多当地的企业家在周末也特别忙,他们在忙什么?都是到北大、人大、浙大去上课。浙江这些企业家可以说出身很贫苦,几乎没有什么高学历,有的甚至连高中也没上过,但是他们非常善于学习。再看我们枣庄的企业家天天忙什么?忙着请客喝酒吃饭。这就是差距,枣庄和浙江企业家的差距,表面看是财富的差距,实质上是学习的差距、人才的差距。

第一,要坚持学以致用,做到活学活用。学习的目的是致用,也就是常说的理论联系实际。关键是要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备、学以致用、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干部选出来。像前不久我们把课题当考题,根据枣庄实际,把急需破解的难题作为考试题目,选拔了一批年轻后备干部。这是一种积极探索,有效避免了干部考核流于形式,今后还要继续完善。

第二,要在学习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学习是成长进步的“加油站”。我始终讲,一个人的成长靠什么?就是靠学习,通过学习树立“顶天”的理念,围绕建设“幸福新枣庄”这个目标,作出全局性、长远性谋划。这里我想到两个很有枣庄地方特色的词,一个是“场面”,一个是“讲究”,前面说的是“酒文化”,后面讲的是“关系学”。我曾举过一个例子,如果把人生比作汽车,学习就是汽油、柴油等动力油,“酒文化”、“关系学”就是润滑油。注重人际交往,本身不是坏事,但应当把握好度的问题,不能颠倒动力油和润滑油的关系,不能把润滑油当动力油,更不能把动力油当润滑油。你的车里本来应该装一箱汽油,你却装了一箱润滑油,还能跑吗?当前,枣庄的酒场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有些同志热衷于互相吃请,个别同志甚至中午喝完酒下午不上班,至少是不能工作,别说没有党员觉悟了,连最基本的职业操守都没有了。为此,市纪委正在制定关于作风建设的意见。我们并不是要禁酒,但基本的工作纪律大家应当遵守。

(二)深入调研,提高决策力。陆游有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领导干部,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调查研究是“火眼金睛”。如果不调查研究,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出的决策也往往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调查研究还是一门学问,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去调研,用不同的调研方式,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效果。当前调研工作中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蜻蜓点水”式,见见面、握握手、吃顿饭、人就走;二是“走马观花”式,车子转一转、项目看一看、干部谈一谈、群众见一见、媒体报一报;三是“闭门造车”式,坐在家里议路子、走到下面找例子、关起门来写稿子,也就是脑子里先有想法,然后到下面找个例子,最后写一篇稿子。

调查研究既要重“调”,更要重“研”,也就是要做好对问题的思考,转化为决策。像我们2008年开展了“百日三农大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土地使用权资本化是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关键,找准了这个症结,再去找解决的办法,实施了“三位一体”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那么应当如何调研?一是要“身入”基层。到基层去,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既要听群众的“顺风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问题,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二是要“心到”群众。和群众站在一起,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办好事、解难事三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基层的经验带回来,把工作的利弊得失带回来,把群众的所想所盼带回来,形成决策,并在实践中检验成效。

(三)狠抓落实,提高执行力。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决策再好、思路再好,没有强有力的执行都是纸上谈兵。抓不好落实的原因有很多,我看主要有这“四怕”:好吃懒做怕麻烦、自我保护怕碰钉子、自私自利怕吃亏、好人主义怕得罪人。归结为一点,就是党性修养不强;概括为一条,就是不干事。如何抓落实?一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投入到“幸福新枣庄”的建设中去。二是要靠好的制度保障。一个人干成事可能是偶然,一群人干成事就不是偶然;一件事干成可能是偶然,一大批事干成就不是偶然;一时干成事可能是偶然,长期干成事就不是偶然。这个结果靠的就是制度。像政府工作抓落实的“三项制度”,就是很好的一个制度保障,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三是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把那些干事的人选上来,真正让干事的人不吃亏。下步,我们将采取纵向考核和横向测评、正向考核与反向测评、面上测评与和单位主要负责人谈话相结合的方式,对领导干部的实际表现进行360度考核、综合性评价。

(四)廉洁自律,提高公信力。“公生明,廉生威”。廉洁是每一名领导干部的底线,做到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当前,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热衷“场面”。主要表现为:过于热“酒场”,热衷于交朋友、拉关系,不把主要心思和时间用在工作、学习上。“酒文化”、“关系学”,不是说不要,但要摆正关系。酒要喝,但不要喝过了;场要跑,但不要跑乱了;朋友要交,但不要搞庸俗的交往,最关键的还是要干好工作。二是“浮躁”心理。主要表现为:在学习上浮光掠影、钻不进去;在工作上急于求成,沉不下去;在职务变化上,工作没几年就想晋升,一不提拔就没有动力,过多考虑个人升迁。事实一再证明,领导干部一旦染上浮躁之气,就会疏于工作,对个人发展毫无裨益,必须坚决克服。

这里我想重点强调的是,关于对待进步的问题。如果是积极、正确的态度,表现为进取心,就能推动学习,推动工作;但如果是浮躁的心态,不切实际一味想升迁,对个人、对事业都是一种危害。组织上不会因为你浮躁就“闻风起舞”,像我们最近根据工作需要和业绩,提拔了几名干部,他们本人都没有想到。怎样克服浮躁心理?领导干部应该学会“向前看”、“向后看”,即在顺境时要看到比你更出色的,以其为标杆去努力;在逆境时要看到比你更“倒霉”的,做到心态平和。也只有真正沉下心来研究一些问题,扑下身子干一些事情,才会更加有利于个人事业发展和成长进步。

三、关于加强党校建设

近年来,市委党校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党校姓党”的办学定位,把加强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推动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的学习贯彻落实,在发挥干部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方面取得了新成效;坚持以培训需求为导向,完善教学布局,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管理,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提高培训质量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坚持把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为重点课题,加强对城市转型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在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提高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加大优秀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力度,在加强师资建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新形势、新任务,对党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市委党校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为加快城市转型、建设“幸福新枣庄”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要把党校建设成为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牢牢把握“党校姓党”的办学方向,把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和理论武装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抓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同时,着力抓好人生观、价值观、拒腐防变等方面的教育,促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的党性原则、正确的人生追求,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是要把党校建设成为干部成长的“摇篮”。市委党校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要牢固树立以培训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训方式,围绕党委、政府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设置相应课题,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要推行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菜单式等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培训实效。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覆盖面。

三是把党校建设成为理论创新的“阵地”。要在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对中国市场经济、创新社会管理等理论的研究。既要开动脑筋、大胆探索,推进理论创新;又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分析枣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实践创新。当前,要紧紧围绕建设“幸福新枣庄”开展专题研究,做好宣讲工作,更好地发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的作用。

四是要把党校建设成为党委、政府的“智库”。一方面,要坚持“人才立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提高现有人员素质结合起来,不断优化党校人才结构。另一方面,要针对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三区合一”、市南工业区改造等重点工作,从理论前沿、发展规划、政策创新等方面开展应用性、实证性调查研究,推出一批有见地、有分量、有深度的调研精品,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五是要把党校建设成为风清气正的“学府”。党校是庄严的殿堂。要坚持从严治校,加强教职工管理,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加强学员管理,狠抓制度建设,严格学习纪律,坚决整治培训期间的“吃喝风”,以校风促党风,以学风强作风,把党校打造成为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坚强堡垒。

同志们,组织上抽调大家到党校学习,充分体现了对大家的关心和爱护。希望全体学员珍惜难得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培训中来,尽快适应从工作状态到学习状态的转变,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学员的转变,从分散生活到集体生活的转变,“充好电、吸好氧、加好油”,更好地为建设“幸福新枣庄”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