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件通知

陈伟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枣庄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作者: 来自: 时间:2012-03-07 00-00-00

 

坚持科学发展  加快城市转型
为建设幸福新枣庄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枣庄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2月4日)
陈  伟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枣庄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城市转型道路上阔步前行的五年

    五年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转型战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胜利完成了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主要经济指标迈上“三个新台阶”。2011年,全市GDP突破1500亿元,预计达到156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00.12亿元,增幅居全省第三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达到20193元。
    ――经济结构实现“三个优化”。五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6.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非煤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9个百分点。
    ――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三个跨越”。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51.3亿元,新建投资过10亿元的大项目80个,分别是上个五年的2.9倍、13.3倍;万元GDP能耗下降24.4个百分点,降幅高于全国3.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新增存贷比提高到115.2%,居全省第四位,实现了资金流出地向资金流入地的转变。
    ――社会保障实现“三个提前全覆盖”。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新农合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初步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城市转型纳入国家战略,枣庄发展开创新局面。2008年我们正式确立了“一个战略、三大战役”的工作思路,2009年我市被国务院批准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支持枣庄市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各项工作有了总纲,各行业发展呈现新气象,城市转型迈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已累计获得中央、省扶持资金14.8亿元;近期又成功通过国家转型评估,未来五年将享受新一轮政策资金扶持,为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打好以煤化工为突破口的工业转型战役,工业经济再创新优势。煤化工发展取得决定性胜利,鲁化、国泰、盛隆、海化积极扩张,引进新奥、韩国SK、联想3个投资过百亿元的项目,全市煤化工总投资达到532.8亿元,是2007年前累计投资额的8.4倍,枣庄成为我国产品最多、规模最大、发展势头最强劲的煤化工基地之一。旋窑水泥产能五年翻了近两番,占全省的31.3%。中小机床跻身全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我市成为全国三大锂电池生产基地之一。创新“一箱油”理念,实施小水泥、小火电“全国第一爆”,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双赢。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分别是2006年的2.3倍和2.5倍。
    打好以台儿庄古城重建为突破口的服务业发展战役,服务业跨入新阶段。文化旅游取得决定性胜利,成功走出以文化旅游推动城市转型的新路径。台儿庄古城重现世人,荣膺新世纪“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被确定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首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通过5A级景区初评,已接待游客240万人次。“二日游”激活枣庄旅游,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功,枣庄由游客输出地变为游客输入地。2011年,旅游综合收入是2006年的3.8倍。四大特色服务业繁荣发展,累计引进餐饮名店、星级酒店、商业名店、专业市场126家;服务业新增就业占全市新增就业人数的80%,提供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提高到44.4%;创造了政府培育市场、市场拉动消费、消费带动投资、投资助推转型的“枣庄实践”,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
    打好以棚户区改造为突破口的新型城镇化战役,城市面貌发生新变化。城市建设攻坚战取得关键性胜利,中心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15.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50.1%。棚户区改造重塑城市形象,启动110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及旧城改造,拆迁面积是建市以来的总和,25万市民将搬入新居。这五年新城完成投资95.9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8倍。BRT覆盖薛城、市中、峄城、台儿庄和高新区,与高铁实现“零换乘”,通车里程全国最长;“数字枣庄”建设扎实推进,枣庄步入同城化发展新时代。代表山东迎接国家淮河核查取得第一名。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全国最多。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园林城市创建成功,“江北水乡•运河古城”成为枣庄的新名片。
    改革激发“三农”活力,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规模经营土地26.8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1420元,我市被批准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粮食产量稳步提高,首次实现“人均占有千斤粮”。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深入实施“双十双百”工程,促进了农村均衡发展。村镇建设累计投资207.2亿元,水利基础设施累计投资32亿元。建设改造农村住房17.3万户,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公路、有线电视和互联网,广大农民开始过上现代、殷实的新生活。
    坚持打基础、谋长远,重大建设谱写新篇章。推进“一城、一库、一电、两院、四条路”九大基础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39.8亿元。台儿庄古城完成投资37亿元,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庄里水库年内将开工建设;十电2×60万千瓦机组首台已报国家发改委核准;枣庄职业学院创建成功,依托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搭建项目中试平台;境内拥有两个高铁站,枣临铁路、枣临高速公路今年将竣工通车,运河枣庄段通航能力提升一倍以上,枣庄成为鲁南交通新枢纽。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初步建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在全国首创“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信用联盟,设立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组建市商业银行和市担保公司。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实现零的突破。实施定点招商,累计引进过亿元项目182个。2011年,万人个体工商户数达到411家,跃居全省首位;民营经济纳税额占税收总额的76.4%。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每年办好100件惠民实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五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5.1万人。累计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32.7亿元。新建保障性住房1.85万套。高考优秀生万人比居全省前列,城乡教师工资实现统一标准发放。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完成50所乡镇卫生院、66个社区卫生机构和1400所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任务。文化惠民工程稳步推进,电视剧《铁道游击队》荣获全国“五个一”精品工程奖。成功承办十一届全运会部分赛事,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被命名为“全国健身秧歌城市”。“平安枣庄”建设深入推进,村(居)设立司法行政协理员的经验在全国推广。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通过验收。北川援建任务圆满完成。其他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执政能力有了新提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在省委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我市的群众满意度逐年提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区(市)、乡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换届工作圆满完成。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提前离岗和退休干部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宣传思想工作有效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进惩防体系建设,重大建设监督关口前移、全程跟踪。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切实纠正不正之风。人大、政协依法履职能力明显提高,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有效发挥,形成了团结一心、推动转型的强大合力。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全市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市几大班子支持配合,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中央和省驻枣单位、解放军和武警驻枣官兵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枣庄市委,向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在我市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枣庄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志们,成绩来之不易,奋斗伴随艰辛。回顾五年的发展,我们有几点体会比较深刻:一是思路决定出路。面对煤炭资源逐步枯竭的严峻形势,我们把科学发展观与枣庄实际相结合,实施城市转型战略,着力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保、如何绿色发展等问题,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战略、三大战役”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枣庄实际的正确道路。二是抢抓机遇才能赢得主动。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超前谋划,积极争取,把握住几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办成了一些打基础、谋长远的大事,抢占了发展先机。实践告诉我们,错失机遇,必将贻误发展;抓住机遇,就能加快发展;创造机遇,才能跨越发展。三是创新成就未来。面对前进中的难题,我们不拼基础拼理念,不拼套路拼招数,不拼政策拼配套,创新工作理念,突破瓶颈制约,创造了转型发展的枣庄模式。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才会有发展的不竭动力。四是实干才能兴市。面对城市转型的繁重任务,各级干部用心用情干事业,夙兴夜寐抓落实,想干事、干实事的氛围日益浓厚。实践告诉我们,枣庄的事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党性修养,来自于对枣庄人民的深厚感情。五是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力量、带动群众、促进转型。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牢牢抓住党的建设,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开创新局面。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奋力开启幸福新枣庄建设伟大征程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需开拓。度过五十华诞的枣庄,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但总量不大,发展还不平衡。推动经济跨越发展,仍然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二是城市建设进入历史最快时期之一,但城镇化率低于工业化率8.6个百分点,而全国城镇化率高于工业化率4.5个百分点。加快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发展的主要矛盾。三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两年来提高4.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二位,但占比仍低于全国9.8个百分点。优先发展服务业,是转型的战略重点。四是五年来工业技改投资完成821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5倍,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但财政收入对煤炭产业的依赖度仍然较高。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仍是重中之重。五是改革创新不断深化,但体制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对外开放水平亟待提高。优化发展环境,是激发活力的关键。六是我市公共服务与社会和谐领域指数均居全省第五位,但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仍处在全省第十一位。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这些阶段性特征,是城市转型的矛盾所在,是我们谋划未来的基本依据。在各地竞相争先的形势下,我们必须高点定位,谋求突破,把枣庄建设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中华运河文化传承创新核心区、国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鲁南“门户城市”。这是我们的战略定位,全市共产党员必须倍加努力!
    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顺应群众愿望,立足我市实际,我们郑重提出建设“幸福新枣庄”的战略构想。从党的宗旨来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人民的幸福。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从群众的期盼来看,对老工业基地再创辉煌的愿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我们必须把加快城市转型、建设“幸福新枣庄”作为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核心任务,谱写枣庄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今后五年,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转型战略,纵深推进新型城镇化、服务业发展、工业转型“三大战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富庶、宜居、文化、活力、安康的“幸福新枣庄”。
    ――打造“富庶之乡”。富庶是建设“幸福新枣庄”的基石。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老百姓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让财政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把更多的财力向民生倾斜、向农村倾斜、向低收入群体倾斜,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未来五年,力争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翻一番,跃居山东省中上游,跻身淮海经济区前列,在全国率先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
    ――打造“宜居城市”。宜居是建设“幸福新枣庄”的标志。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交通更加便捷、环境更加优美;老百姓能够住上舒适的房子,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经常看到蓝天白云、明月繁星。未来五年,力争城镇化率达到60%,万人拥有公交车10标台,BRT覆盖各城区,形成中心城区半小时生活圈;建设生态枣庄,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超过180天,森林覆盖率达到36%,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
    ――打造“文化名城”。文化是建设“幸福新枣庄”的灵魂。通过我们的努力,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建枣庄人民的精神家园;枣庄成为文化创意人才云集的地方,台儿庄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名片越来越靓丽,让本地人为之热爱、自豪,令外地人为之尊敬、向往。未来五年,形成较为完善的 “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打造“活力高地”。活力是建设“幸福新枣庄”的源泉。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创业带动就业,创新成为风尚,创先成为自觉,创造成为潮流,环境更加优化,枣庄真正成为投资兴业的乐土,人人充满自信,处处呈现生机。未来五年,万人个体工商户数达到5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的比重提高到17%,力争5家企业上市,新增5家银行分支机构、5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
    ――打造“安康家园”。安康是建设“幸福新枣庄”的基本要求。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社会保障更加完善,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公平正义更加彰显;老百姓吃上放心的食品,享有满意的公共卫生服务,小病就近看、大病治得起;全民健身广泛开展,健康生活成为时尚;社会和谐稳定,安全感不断提升。未来五年,力争人均期望寿命提高1岁,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达到42张;建设300个全民健身苑;新建195处公办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定标准,普及高中段教育;新建4所大型老年福利服务机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标准大幅度提高。
    建设“幸福新枣庄”,是城市转型的新目标,是枣庄人民面向未来的新追求,是我们各级党组织庄严的政治任务。只要朝着这个“航标”加油奋进,枣庄的发展就能拉杆而起、乘势腾飞。

纵深推进三大战役  率先实现城市转型

    建设“幸福新枣庄”,城市转型是必由之路。实现城市转型,枣庄在全国应当率先。转型之初,我们先后打响了“三大战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来五年,仍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转型战略,按照“幸福新枣庄”的要求,新型城镇化战役在继续抓好棚户区改造的同时,向中心城区、鲁南“门户城市”、小城镇建设方向纵深发展;服务业发展战役在继续抓好文化旅游的同时,向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群等现代服务业方向纵深发展;工业转型战役在继续抓好煤化工的同时,向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接续替代产业方向纵深发展,不断夺取城市转型的新胜利。
    (一)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能够提供发展载体、要素支撑和用地空间,是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器”;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能够转移农民、规模经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统筹城乡、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一头连着投资、一头连着消费,能够创造市场需求,是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必须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三大战役”的首要任务,作为建设“幸福新枣庄”的战略基点,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实现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控制性详规、小城镇发展详规“三个全覆盖”,加快构建具有枣庄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
    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未来的区域经济竞争,某种程度就是城市的竞争。枣庄处在长三角、环渤海两大经济圈辐射的中间点,既有高铁时代的区位优势,又面临沿线大城市的“吸管效应”。如果我们把中心城区建设好,顺势而起,就能成为经济“隆起带”,反之则是“断裂点”。必须强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增强吸附带动力,让各类要素与外部充分循环起来,把外地的人才变成我们的人才,把外面的资源变成我们的资源,把外部的市场变成我们的市场,拓展空间,突出“重围”。一是做大中心城区。加快“三区合一”,建设“大新城”,是做大中心城区的不二选择。按照“统一规划、功能分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优化空间布局,拉开城市框架,强化薛城区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职能,增强高新区产业集聚能力,提升新城区行政文化商务功能,尽快完善教育、医疗、商贸等基础设施,借助高铁优势发展城市经济、总部经济,打造高铁中心商务区,建设功能完备、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大新城”。下放城市建设管理权限,推动市中、峄城融合发展,打造东部城区核心区和全市商业中心区。注重“造城”与“造市”相结合,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二是加快同城化发展。按照“组团式、同城化”的要求,滕州要围绕副中心城市的定位拓宽腹地,尽快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山亭要建设鲁南欧情山城、生态休闲家园;台儿庄要围绕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定位,推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发展。三是打造鲁南“门户城市”。建设城际快速公交通道、环城高速公路、运河黄金水道,启动旅游支线机场建设,加强高铁与周边城市的接驳,打造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数字枣庄”建设,畅通信息高速公路。注重与周边城市产业分工合作、协同发展。明确生态功能分区,开展造林绿化,建设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湿地公园、市民休闲绿岛,构建绿色走廊和生态屏障。
    着力抓好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按照城市的功能和标准建设小城镇,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强镇扩权试点,激发中心镇、重点镇发展活力。引导土地合作社向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流通等方面延伸,壮大镇村经济,增强小城镇发展动力。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始终是各级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抓住列入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本集中下乡、土地集中入社、产业集中发展、农民集中居住、生态集中保护、公共服务集中推进。尊重农民意愿,搞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加快优质商品粮、特色农产品“两大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组织化进程,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争创全省现代水利示范市。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
    (二)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服务业是城市转型的主攻方向,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突出台儿庄古城龙头地位。台儿庄古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凝聚了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带动作用已经彰显,无可替代,是子孙后代永久的财富。要继续强力推进古城建设,秉承的理念不能变,工作的力度不能减。丰富百庙、百馆、百艺、百业等文化空间,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等十大国家级品牌体系,使台儿庄古城成为中华运河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区。以古城为依托,建设15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发展影视动漫、健康休闲、古建设计等产业,设立国家版权交易中心,打造文化创意之城。建设运河文化学院,办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发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作用,开创与台湾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新局面。
    发展四大特色服务业。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层次并重,重点培育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群和生产性服务业。抓好景区建设,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功能,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巩固扩大“二日游”客源市场。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有序进入,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的深度融合。发挥综合交通优势,科学布局物流园区,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坚持“以商促工、以工兴商”,加快专业市场群提档升级。鼓励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
    激活城乡消费市场。在城市,扩大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等休闲消费,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消费,鼓励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在农村,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工程,推动城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网络向镇村延伸,促进农民放心消费、便利消费。
    (三)加速工业转型振兴。工业作为我市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转方式调结构的历史重任。必须高度重视,科学运筹,积极推进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实施“工业转型振兴计划”,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枣庄工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加快产业升级。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在稳定发展煤炭、水泥、电力等产业的同时,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升级、提质增效。培植壮大接续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推动初级产品向附加值高的产品转变。着力发展替代产业,培植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新兴产业。发展信息产业,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尽快把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做成主导,把装备制造产业做成支柱,把新型建材产业做成骨干,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做大规模,把生物医药产业做成亮点,把纺织服装产业做出品牌,把食品产业做出特色,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未来五年,力争3至5个新兴支柱产业产值超过煤炭采掘业,成功实现产业转型。
    壮大企业群体。积极开展定点招商,通过招商注资、搭建项目平台、引进战略投资者,壮大现有企业规模。围绕产业发展配套,扶持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强力推进市南工业区改造,盘活困难企业,努力解决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规划建设16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城市转型产业示范园。发挥枣庄高新区龙头作用,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理顺各级各类园区管理体制,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实现统一规划、错位发展。未来五年,各区(市)、枣庄高新区至少新上1至2个30亿元以上的产业大项目。
    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强化总量减排和监测监察,建立可防可控的环境安全体系。严格落实目标责任,铁腕治污、刚性降耗,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以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以节能减排倒逼结构调整,让青山绿水长在、秀美与发展共赢。
    (四)进一步激发转型活力。纵深推进“三大战役”,加快城市转型,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创新、谋求突破。坚持向创业要活力。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天然主体,是城市转型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后劲所在、支撑所在。要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壮大骨干民营企业。坚持向改革开放要活力。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文化发展、财税金融等领域的改革;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外经贸水平。坚持向创新要活力。推进观念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坚持向县域经济要活力。支持各区(市)发挥自身优势,准确定位,形成特色,力争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位次前移。

以人为本、着力为民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建设“幸福新枣庄”,是全市人民合力推进的事业,也是造福全市人民的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切实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一是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把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作为重中之重,拓宽就业、创业、投资和帮扶等增收渠道,不断增加群众的经营性、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统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新生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未来五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企业基本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扩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乡居民大病救助制度。健全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制度,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五年内建设1.77万套保障性住房,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三是繁荣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广“城区集团化、镇村一体化”的办园模式,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提高枣庄学院、枣庄职业学院办学水平。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争创国家级体育特色城市。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在枣庄这片热土上,我们的先辈创造了璀璨的文明。进入新时期,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打造特色文化城市。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与实际相结合,凝聚枣庄城市精神,展示枣庄人“甘吃天下苦、敢为天下先”的新形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入挖掘铁道游击队、八路军115师革命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公民文明素质。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共享文化信息资源,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真正使文化企事业单位成为市场主体,创作更多的文艺精品。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资源型城市的全面转型,必然会使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一是完善社会管理服务。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社会管理格局。紧紧依靠群众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基层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和“五五”依法治市,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二是深化“平安枣庄”建设。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妥善化解社会矛盾。推进“打防控”一体化工程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完善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增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以铁的手腕抓好安全生产,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监管机制,让群众用得安心、吃得放心。
    同志们,建设“幸福新枣庄”,就是要以人为本、民生为天,就是要让每一个勤劳朴实的枣庄人,在人人有个好工作中创造幸福,在年年有个好收成中提升幸福,在家家有个好住所中享受幸福,在处处有个好环境中体验幸福,在天天有个好心情中品味幸福,在一生有个好身体中拥有幸福。这是我们的神圣使命,任重道远,永无止境!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立足于为人民谋幸福。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突出做好群众工作,实施党的建设“凝聚力”工程,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加快城市转型的优势、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建设“幸福新枣庄”的资源。
    (一)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进一步凝聚建设“幸福新枣庄”的精神力量。加快城市转型,首先思想观念要大转变;建设“幸福新枣庄”,首先思想境界要大提升。解放思想要求我们,必须摆脱资源依赖、路径依赖的惯性思维,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必须改变妄自菲薄、评头论足的不良风气,不争论、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必须摒弃不讲原则、明哲保身的“好人主义”,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必须克服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保守意识,跳起来摘桃子,夺标、创城、争名次、出经验。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完善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从战略高度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实施“党员干部读书工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让学习的力量更持久、更强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与贯彻上级决策“对上号”,与解决实际问题“接上头”,与促进转型发展“连成线”,做到学习和运用、言论和行动相统一。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践行者、城市转型的推动者、“幸福新枣庄”的建设者。
    (二)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进一步激发建设“幸福新枣庄”的生机与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工作的生命线。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使重大事项决定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支持人民政协依法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党管武装,做好“双拥”工作。在完善民主集中制上下功夫。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加强全委会对常委会的监督。健全党委集体领导和常委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完善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在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上下功夫。健全党代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全面推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保障和推动代表充分行使各项权利。积极探索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稳妥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投票方式,扩大选举差额比例。在完善党员权利保障机制上下功夫。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扩大党务公开,落实党委新闻发言人、党内情况通报等制度,拓宽党员表达意见和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坚定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最大限度巩固团结统一,最大限度凝聚智慧力量,最大限度激发创造活力。
    (三)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建设“幸福新枣庄”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围绕发展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突出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的鲜明导向,真正把那些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甘于扎根基层,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敢于坚持原则的干部选拔上来,让干事创业的干部脱颖p出,各级党委要当好他们的“主心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抓好区(市)、乡镇(街道)党委书记队伍建设,加强“一把手”监督管理,运用任中审计、离任审计、考核考察、民意调查等各种方式,探索干部监督的制度化、常态化,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大职能部门副职、关键岗位负责人的轮岗交流力度。实施年轻干部战略培养计划,注重在转型一线、重点项目、重大考验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提高创造力和执行力。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选拔工作,用好各年龄段干部,关心老干部,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评价机制,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方法,扩大公开考选、竞争上岗范围。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健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和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坚持以用为本,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六支队伍建设,优先引进城市转型亟需的新兴产业企业家人才和高端创新人才,用好各类柔性人才,打造人才聚集高地。我们相信,只要有各类人才的风云际会,枣庄的发展一定能风生水起。
    (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建设“幸福新枣庄”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扎实,坚如磐石。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的蓬勃生机。创新基层党建模式。在巩固提升传统领域基层党建工作的同时,加快向城市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型社会组织、农村土地合作社等新领域延伸,积极探索“村居联建”、“村企联建”、“协会+党组织”、“商会+党组织”等设置模式,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强化基层管理服务。构建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关心帮扶老党员、困难党员,加强流动党员管理,让党员切实感受到组织温暖。健全基层党建绩效评估制度和党务干部激励机制,探索充实基层党务工作力量的新办法,确保基层党建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选优配强基层干部。选好、用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从党员后备干部和离岗退休干部中选派千名“第一书记”,到后进村、城镇社区等基层党组织任职。广大基层干部处于工作的第一线、矛盾的集中点,任务重、难题多,要对基层干部真心沟通、真正重视、真诚关怀。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激励部门单位逢优必创、见旗必扛,纵比进步、横比领先;建立末位约谈诫勉制度,单项工作在全省排名后位的部门,要尽快实现位次前移。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带动群众,投身到建设“幸福新枣庄”的生动实践中去。
    (五)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形成建设“幸福新枣庄”的良好氛围。作风体现党的宗旨,事关党的形象。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带着政治责任、满怀深厚感情,主动深入基层、接好“地气”,做好群众工作。市、区(市)、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与最基层、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群众,建立切实可行的联系渠道,问政、问计、问需,做到关注民生、贴近民意、打动民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到艰苦偏远的地方去,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蹲点调研,解剖“麻雀”,掌握第一手资料,把基层的经验带回来,把工作的利弊得失带回来,把群众的所想所盼带回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改进工作。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不搞形象工程,不做表面文章,脚踏实地干工作,掷地有声抓落实。改进会风、文风,倡导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领导干部要少一些迎来送往、多一些书香为伴,少一些浮夸攀比、多一些研究问题,少一些平庸之作、多一些破题之举,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发展业绩。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营造建设“幸福新枣庄”风清气正的好环境。只有保持党的纯洁性,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纪律,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常吹“廉政风”。建立健全谈心提醒、诫勉谈话等预防机制,对干部廉洁从政方面的问题做到早提醒、早制止、早纠正。筑牢“防腐堤”。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制度建设,强化对重点领域、重大建设和关键岗位的监管,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用好“治腐刀”。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发现一起、查办一起,决不手软、决不姑息,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庸懒不治,事业难成。要加大治庸治懒力度,引入“民考”机制,开展百家企业和千名群众评议行风活动,加强明察暗访、新闻曝光,坚决整治“中梗阻”、“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现象,积极建设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科学规范的政策环境、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宽松便捷的金融环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坦诚做人、认真做事、清白做官,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同志们,加快城市转型任务繁重而艰巨,建设“幸福新枣庄”使命光荣而伟大。时代赋予重任,人民寄予厚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继往开来,拼搏进取,为率先实现转型、建设“幸福新枣庄”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