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件通知

马建堂局长在2011年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 来自: 时间:2012-01-09 00-00-00

 

抓住机遇  奋力前行

不断开创统计工作新局面

——马建堂局长在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1223日)

 

  这次全国统计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总结2011年统计工作,部署2012年重点任务。

 

  一、2011年的主要工作

 

  2011年,是统计任务异常艰巨、工作极其繁忙的一年,也是统计发展改革乘风破浪、成效显著的一年。一年来,各级统计机构和广大统计人员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的各项要求,转变观念,团结奉献,奋发作为,迎难而上,狠抓四大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统计工作的改革创新、规范统一、公开透明,不断提高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统计事业取得新成绩。

 

  (一)四大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实施企业一套表等四大工程,实现统计报表的统一设计和统一布置,实现企业数据的直接采集、统一处理和高度共享,减少中间环节可能存在的干扰,减轻企业和基层负担,进而实现统计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是统计人长期不懈的追求。今年,我们将其作为统计发展改革的“第一号任务”。严密组织。国家统计局成立了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奋力推进。各地也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16个省(区)都是主管统计工作副省长任组长,24个省(区、市)印发省政府通知。数十万统计人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务求必胜的信心,积极投身这项改革。制定了企业一套表工作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工作业务流程、业务分工等重要基础性文件。积极推进。制定了《全国统计系统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维护与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和《统计调查单位临时代码管理办法》。建立起以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基础,统一认定年、定报统计调查单位的工作机制。严格审核各地上报的“三上”企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名录,对其主要属性指标和数据,进行认真比对、核实和确认,涵盖全国60多万家“三上”企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的统一的调查单位库已基本建成。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充分汲取全系统的智慧和力量,系统梳理所有针对企业的统计调查报表,初步建立企业一套表统计调查核心指标体系和主要元数据标准,统一了不同专业报表中相同指标的名称、涵义、计算方法、分类标准和统计编码,设计出企业一套表统计报表制度和分行业统计报表。确定“功能完善、方便使用、标准统一、友好兼容”的软件开发总体要求。组织各专业制定数据采集处理软件需求框架。按照“统一而不唯一”的原则,在充分听取各专业和各级统计机构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比较评选和招投标,确定两套软件供各地选择使用,并在试验中不断完善。按照集中和分布相结合的联网直报建设方案,各地积极采购设备、组织调试、系统试验,初步建立起基本满足60多万家企业需求的联网直报系统。全面试点。为及时发现问题,不断优化软件功能,组织全国26个省(区、市)的26万多家试点企业试报今年67月份月报和一、二季度季报,对制度、流程、软件、硬件、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检验与完善。各地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范围不同的试验,取得很好的效果。所有这些,都为明年初正式实施四大工程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统计发展改革规划正式印发。在系统总结我国统计实践,深入研究统计工作形势,充分借鉴国际统计先进理念和做法基础上,制定印发了《“十二五”时期统计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统计标准进一步完善。修订发布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编写印发《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制定《统计单位划分及具体处理办法》和《环境保护活动分类》,修订《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价格统计得到较大改进。变革房价统计,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原始数据直接采用网签数据。改革工业生产者价格统计,建立起以2010年为基期的价格指数序列。完善居民消费价格统计,顺利调整类别权重,新增1.3万个数据采集网点。服务业统计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意见》,对服务业统计原则、统计范围、基本单位、基本内容以及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作出明确规定。拟订服务业财务统计调查制度和服务业重点企业季报监测制度,并在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点。部分服务业行业抽样调查增加“物业管理”和“房地产中介服务”两个行业中类。开展了以国家为总体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行业抽样调查工作。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顺利推进。制定了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总体方案并上报国务院,统一住户调查指标名称、分类、口径,建立以可支配收入指标为核心的全国统一的居民收支指标体系,统一抽样方法和调查过程。按新口径测算了城乡居民收支历史数据。民生统计进一步健全。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统计制度。改进劳动工资统计调查制度。研究建立收入分配统计监测系统,拟订收入分配监测指标体系。文化产业统计进一步加强。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制度。拟订文化产业增加值核算工作规则。依据有关部门行政记录、相关专业统计数据和文化服务业财务数据,相继对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分省数据进行核算和发布。经中央编办批准,成立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节能减排统计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基础统计研究取得新进展,循环经济统计评价监测方案初步形成,节能统计监测和能耗数据质量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环比统计正式实施。从今年4月份起,正式公布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4项重要统计指标的环比数据,结束了我国统计长期以来基本没有环比数据的历史。同时,进一步完善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制度,增加反映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经济指标和问卷调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点标准。制定《关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定义和统计范围的规定》。开展农作物对地抽样调查试点和以县为总体的粮食产量抽样调查试点。进一步加大建筑业统计由注册地统计向经营地统计转变的试点力度。顺利完成“国家统计遥感业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项目。继续对外发布综合发展指数。不少地方也进行了反映科学发展、经济转型、现代化进展和幸福程度综合指数的编制、计算和发布工作。

 

  (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圆满完成。

 

  如期发布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对4亿多份普查表中的主要登记数据,进行录入审核、上报汇总,国家和各地按时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编辑出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认真做好普查资料汇总工作。高质量完成对各种普查表中近200多亿笔普查数据的编码、录入和审核工作,目前已基本汇总出各地区分指标的各类人口普查综合数据。隆重表彰普查先进集体和个人。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召开了人口普查总结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会,李克强副总理亲切接见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和普查成果质量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赞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求实、特别能奉献的普查精神。

 

  (四)各项统计调查取得新成绩。

 

  认真组织实施各项统计调查。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方需求状况,对各项国家统计调查制度进行了评估和完善。较好完成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国民经济各行业以及人口就业、收入消费、市场物价、人民生活、社会科技、资源环境等各领域共计47项国家常规统计调查。开展新一轮国际比较项目。精心组织实施农民工、退耕还林、畜禽、重点贫困县、企业景气等统计监测。扎实开展了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国有企业反腐倡廉民意调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群众安全感调查、全国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资源状况调查等重大委托调查。在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实施情况监测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进一步健全统计数据质量全面控制与评估体系。修订了工业统计、农业统计、投资统计、住户调查等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办法。各地区、各专业进一步强化对数据生产质量全过程控制。加大对重要基础数据审核与检查力度。对随机抽取的30个省(区、市)的74个县(区)共2890家“三上”企业的基本情况、主要数据和统计基础工作,进行为期两周的实地核查。在全国范围,对农产量、价格、住户等重要统计调查的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进行实地核实检查。对部分省市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质量进行了检查。各地区、各专业也都加大对原始数据的审核力度。

 

  (五)统计服务水平和公开程度进一步提高。

 

  深入开展统计分析。各级统计机构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加强调查研究,着力增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敏锐性和及时性,着力提高专题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撰写了一批针对性强、参考价值高的统计分析报告,提出一些重要观点,较好发挥了统计分析的决策参谋作用,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认真做好统计信息提供。今年1-11月,中办、国办共采用统计部门报送信息319篇,其中41篇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认真做好“两会”咨询服务工作,得到代表和委员的广泛称赞。各地统计机构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提供了大量统计信息。切实加强主要经济指标监测。按旬监测主要食品消费价格,按月监测工业企业生产和效益状况及趋势、能源消耗状况、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状况、重要工业品出厂价格、重要农产品价格和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按季监测服务业重点企业变化情况,为党和国家及时准确把握经济活动状况提供了扎实依据。进一步加大统计数据传播力度。改变数据发布方式,月度、季度统计数据发布比原来提前2-3天。进一步规范发布内容,在发布统计信息的同时,配发对指标涵义、调查方法、计算方法、数据质量可靠性及局限性等内容的说明。进一步完善国家统计数据库,目前,数据库已加载数据报表10801张,共有统计部门和其他部门指标3759个,总数据量达到164万笔。认真履行国际统计报表填报义务,扩大与国际组织及世界主要国家的统计信息交流。编辑出版《金砖国家联合统计手册》。大力推进统计公开透明。成功举办以“基层人说统计”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统计开放日,首次邀请外媒参加,首次与人民网合作公开征集网友代表,首次对当日活动进行微直播。各地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开放日活动。及时公布各项重大统计改革事项,对改革的主要内容、相关背景等情况作出详细说明。主动公开统计标准、统计调查项目、统计调查方法和操作规程,使社会公众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统计业务和数据生产流程。认真做好统计数据诠释和解疑释惑工作,对统计数据修订作出必要的说明,便于社会各界正确理解和使用统计数据。

 

  (六)统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依法统计能力明显提升。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基本完成《统计法实施条例》的立法审查工作。拟订了《民间统计调查管理办法》。许多地方已启动地方性统计法规修订工作。对统计“五五”普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印发统计“六五”普法规划,强化对领导干部和统计人员的普法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依法统计意识。加大统计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查处一批统计违法案件,对统计数据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责任领导进行了约谈。为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经中央编办批准,在政策法规司加挂“统计执法检查室”牌子。依法及时对部门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审批或备案。基层基础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印发《县级统计机构工作规范(试行)》、《县级统计局考核办法(试行)》和《国家统计局县级调查队考核办法(试行)》等3份重要规范性文件。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基层的经费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各地在基层基础建设方面有很多创新,有的以政府文件形式提出要求,有的积极推行县级统计机构对乡镇统计的垂直管理,有的积极改善基层工作和保障条件,有的组织开展基层统计年活动,有的全面规范县及乡镇统计工作,都取得较好成绩。统计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统计信息化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不断增强,统计信息化建设与统计工作相结合的程度不断提高。在全面推进四大工程建设同时,拟订了统计数据处理和数据交换标准,启动国家统计局局域涉密网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国家、省级网络和系统运行管理系统建设。

 

  (七)统计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迈出新步伐。

 

  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制定印发了《国家统计局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十二五”时期统计教育培训规划(2011-2015年)》。加大统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公正公平竞争和轮岗交流力度,使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迅速成长起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力推动了各项统计工作。在全系统牢固树立、大力弘扬“真实可信、科学严谨、创新进取、服务奉献”统计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求实、创新、严谨、奉献”统计行风建设。圆满完成国家统计局对所有县级统计机构主要负责人的培训。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贯彻落实到统计系统反腐倡廉工作之中。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制定和颁布《国家统计局工作人员“九不准”规定》。加强廉政教育,健全相关制度,强化监督检查,狠抓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落实,进一步推进了统计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八)部门统计呈现新气象。

 

  进一步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协调,编印了《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概要》,开展了第六期部门统计人员业务培训。各部门不断加大部门统计改革力度,认真组织实施部门统计调查,积极提供行业管理数据,深入开展统计分析,部门统计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编制、民政、税务、工商、质检等部门及时向统计部门提供有关基本单位的行政记录。文化部、测绘局制定部门统计管理办法。监察部、商务部、国管局对系统内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立统计人才库。供销合作总社积极推进联网直报工作。知识产权局研究建立专利统计指标体系。

 

  同时,国际统计交流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成功举办金砖国家统计局局长第三届会议、“监测国家发展:问题和挑战”国际论坛和中国国际统计培训中心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扩大了中国统计的国际影响,李克强副总理会见了与会代表。与荷兰和欧盟统计局签署统计合作协议。中德、中加合作项目深入推进。统计政务管理、财务管理、涉外调查管理、科研教育出版、后勤保障、老干部和工青妇工作都取得可喜成绩。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和社情民意调查得到进一步发展。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社会公众积极配合的结果,是各级统计机构和广大统计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国家统计局向多年来理解、关心、支持统计事业发展的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统计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切实做好2012年重点工作

 

  2012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也将迎来新中国政府统计机构成立60周年。做好明年的工作,对于圆满完成“十二五”统计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的各项任务,加快推进统计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统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个提高”,坚持改革创新、规范统一、公开透明,全力推进企业一套表等四大工程,进一步深化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进一步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加强统计法制、基层基础和统计文化建设,全面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一)全力以赴推进四大工程。

 

  经过一年多认真准备和多次试验,企业一套表等四大工程即将进入正式实施阶段。要继续精心准备、周密实施,确保初战必胜。

 

  继续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做好正式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明年2-3月,全国60多万家“三上”企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将正式在统一平台上,通过互联网,向国家数据中心或国家认定的省级数据中心直接报送数据。各地区、各专业、各有关人员都要利用所剩不多的时间,认真梳理在试验中发现的问题,确定责任单位,明确完成时间,抓紧解决和完善。各级普查中心要会同有关单位尽快确定今年年报和明年一季度定报的调查单位库,认真做好第二批调查单位的上报和审核确认工作。各级数管中心要抓紧组织相应软件公司根据各地试验中发现的问题,不断修改和完善软件程序,并尽可能多地组织相关地区和专业进行测试验收。14个经批准设立的分节点,要按照国家要求抓紧软硬件设施建设,确保网络环境运行顺畅。正式实施前不能按期建成的,要确保调查单位能够直接向国家数据中心报送数据。各个专业要在已经开展的培训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在统一平台上审核、处理数据的工作流程,按时编写简洁方便的操作手册。提前试点并使用其他软件的省份,要组织软件公司进行科技攻关,确保过渡期软件的兼容,满足国家统一抓取原始数据的要求。

 

  全力打赢2-3月数据集中上报这场硬仗。要严格落实“先进库,再有数”原则。所有填报2011年年报和2012年定报的调查单位必须是全国统计系统统一调查单位库中的在库企业。同时,及时更新维护调查单位库,依法确定调查单位,保障后期调查单位的真实准确。要严格执行企业一套表制度。按照制度规定的标准、指标、范围、表式、计算方法和统计编码开展调查。严格使用选定的软件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加工处理。各地区、各专业必须在统一平台上做好数据的采集、验收和处理工作。除军工企业和经批准的统计代理机构以外,所有调查单位都要通过网络直接向国家数据中心或经国家批准的省级数据中心报送原始数据。不允许任何政府统计机构代替调查单位上报数据。各地区、各专业要在统一平台上认真审核数据,充分发挥软件的逻辑审核功能。审核发现填报错误后,要由原填报企业进行修改。所有政府统计机构一律不得自行修改企业原始数据。省级数据中心必须保留企业一套表数据采集、审核、上报和汇总等环节的操作和处理痕迹。

 

  明年3月初正式上报20121-2月份定报和2011年年报数据,这是实施四大工程难度最大、任务最重、风险点最多的阶段。各级统计机构和广大统计人员务必要以更严谨、更扎实、更细致的工作,周密安排,全力以赴,坚决打赢这场硬仗。国家统计局将在明年初成立应急呼叫中心,在数据集中上报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统筹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各地都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各地和企业反映的问题能够在最短时间得到解决。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相关业务人员要分片包干,每人负责一定数量的企业,及时了解掌握所负责企业的数据上报进展情况,及时对企业上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予以指导和帮助。

 

  着手考虑四大工程建设的深化和拓展。目前,企业一套表等四大工程主要应用在“三上”企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在打好这一攻坚战的同时,还要未雨绸缪,提前考虑四大工程建设的深化和拓展工作,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一是着手考虑相应的并轨工作。在使用新的流程生产和处理数据的同时,为了稳妥起见,明年传统的数据生产和处理方式还将保留一段时间。但为了减轻企业统计人员和统计机构的工作负担,我们要创造条件尽快结束这种双轨并行的局面。初步考虑,这个过渡期原则为半年左右,并鼓励有条件的省份提前并轨。国家统计局有关专业从事的一些其他调查也都要尽快使用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二是着手拓展四大工程的应用范围。四大工程的核心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直接采集处理数据,这一工作模式应逐步推广到所有调查工作,包括国家调查队系统调查工作、投资和重点服务业等统计调查业务,以及“三下”企业调查工作。各地区、各专业都要按照这样的工作思路,深入调查研究,抓紧提出工作方案,不失时机予以推进。同时,四大工程的实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统计工作流程。要相应考虑改革调整统计组织机构和工作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应统计生产方式的变化。

 

  (二)精心组织重大统计改革。

 

  加快健全服务业统计。《关于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已经转发,李克强副总理也提出明确要求,明年在服务业统计的健全和完善方面一定要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指导部门建立规范的服务业统计制度,确保部门服务业统计制度落实到位。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全面试行服务业重点企业季度监测制度,组织各地区统计系统开展服务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直接调查。扩大运输价格调查试点范围。研究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和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服务业调查一定要在统一标准、规范口径、提高质量上狠下功夫。

 

  加快推进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国务院即将批准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方案,要按照方案要求,尽快建立统一的住户调查制度,完成统一样本抽选、人员培训、摸底调查、辅助调查员选聘和宣传动员等工作,并稳妥做好新旧数据的衔接。这项改革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农民工收支调查和自有住房虚拟租金统计等重点难点问题。

 

  积极创新节能减排统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真实反映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是统计人新的使命和责任。要进一步加强反映气候变化的基础数据统计,建立全面反映能源活动、工业生产活动、农业活动、土地使用变化和森林、废料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统计指标体系,依据国际标准制定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指标的分类标准和调查方法,按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要求制定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制度,加强节能统计,健全建筑节能、第三产业节能统计,改进能源核算方法,建立循环经济统计评价体系。

 

  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工作。制定2012年全国投入产出调查方案。改进居民消费支出核算。加强收入分配核算。研究提出新型服务业态现价和不变价增加值核算方法。

 

  加大元数据库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企业一套表主要元数据标准。研究制定元数据开发建设的总体框架,开发建设元数据库,全面规范统一各行业、各专业统计指标名称、概念、口径和计算方法、调查方法以及相应的统计分组与目录。

 

  不断深化专业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进一步加大统计机构利用企业会计信息加工生成统计信息的力度。完善企业成本费用调查方法。研究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体系。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统计监测制度。开展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并发布数据。研究建立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当月统计监测体系。提高对粮棉油糖和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的直接调查能力。稳步推进农作物对地抽样调查。研究建立对特困连片地区的贫困监测调查制度和输入地农民工监测制度。继续推进劳动工资统计改革,在部分地区试点应用抽样方法,研究将限额以上个体经济纳入劳动工资统计范畴。完善价格统计,进一步提高价格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将文化产业单位纳入统计系统全国统一的基本单位名录库。研究制定环境保护支出统计工作方案、2013年时间利用调查方案和新妇女儿童两纲统计监测工作方案。

 

  (三)扎实做好普查和各项常规统计调查。

 

  认真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开发工作。按时完成全部数据汇总、审核和普查资料编印、发布工作,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广泛深入开发利用人口普查数据,最大限度发挥普查资料的作用。

 

  认真筹备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要在深入总结前两次经济普查以及农业普查、人口普查经验基础上,优化普查范围,精简普查内容,改进普查组织方式,提高普查效能。要尽快提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启动各项普查准备工作。

 

  严格执行各项国家统计调查制度。认真组织实施好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服务业重点企业和部分服务业等行业,以及能源、投资、居民收支、价格、人口、劳动、社会、科技、环境等领域各项常规统计调查。继续做好新一轮国际比较项目。继续做好组织工作满意度、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等重大委托调查。

 

  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优化顶层设计,提高统计调查的抗干扰性和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健全各专业统计数据质量全过程控制体系,明确每一统计岗位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确保各项统计制度方法得到严格执行。进一步完善各专业统计数据评估体系,积极利用相关指标和行政记录评估重要敏感统计数据。

 

  (四)夯实统计基础。

 

  加强统计业务基础。根据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和《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等各种行业相关分类进行修订。研究制订《居民消费支出分类》和《部门统计分类标准管理办法》。加快建立以活动、产品、地域、单位、经济关系为基础的统计分类框架体系。抓紧研究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派生产业分类标准。加强统计科研教育工作,为统计发展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统计基层建设。严格落实《县级统计机构统计工作规范(试行)》及其考核评价办法,各地要抓紧出台相应的具体实施细则和监督检查制度。提高基层统计工作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大统计人力、物力、财力向基层倾斜力度,确保乡镇设立统计岗位,积极推动县级统计机构对乡镇、街道统计实行垂直管理。切实提高县、乡统计人员实地核查新增或变更企业、督促企业填报电子报表、审核联网直报数据等能力。

 

  (五)加强统计法制建设。

 

  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制定《统计法实施条例》,并做好贯彻落实工作。根据新颁布的实施条例,修改完善地方性统计法规和部门以及地方统计规章。抓紧论证《民间统计调查管理办法》。抓紧修订《部门统计调查管理办法》。全面实施统计“六五”普法规划,以《统计法实施条例》颁布为契机,在全社会掀起统计法制宣传高潮。大力推行“统计法律事务告知制度”,增强企业、公民依法履行统计义务的法律意识。加强和改进统计执法和统计巡查工作,加大对统计弄虚作假案件的查办和惩处力度,强化“约谈”、“督办”、“回访”等统计违法行为整改处理机制。

 

  (六)提供科学统计分析和优质统计服务。

 

  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状况和世界经济形势,不断提高对宏观经济的把握能力和预判能力。紧紧围绕中央确定的“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方针,深入开展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积极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提供针对性更强、参考价值更高的政策建议。认真做好统计信息报送工作和“两会”咨询服务。进一步加大统计公开透明力度,更加积极主动地公开统计制度方法和数据生产过程,更加积极主动地诠释统计数据、传播统计信息,更加积极主动地普及统计知识、宣传统计工作。

 

  (七)进一步加强部门统计工作。

 

  进一步明确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的分工,努力实现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既覆盖全面又不交叉重复。进一步规范部门统计工作,提高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水平,增强部门统计工作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加快建设部门统计调查信息交流平台,提高部门间统计信息共享水平。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统计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审批与备案的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开展调查、公布和提供数据。要进一步加大部门统计改革力度,规范部门统计调查行为,努力提高部门统计工作水平,积极为部门行业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

 

  (八)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强化班子建设,全面提高统计系统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水平,切实增强系统谋划全局工作、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和知人善任能力。继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大力表彰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加强统计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真实可信、科学严谨、创新进取、服务奉献”统计核心价值观,继续开展“求实、创新、严谨、奉献”统计行风建设,牢固树立用户至上和尊重调查对象的意识,牢固树立科学统计、公共统计和依法统计的理念,认真办好新中国政府统计机构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创新干部培养方式,认真办好各项培训班,努力提高统计人员的调查技能、管理技能和工作技能。加快建立健全政务业务、人事教育、财务资产、保密安全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对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组织实施情况、重大统计改革和建设推进情况、重要统计工作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提高统计系统执行力。

 

  三、主动把握信息技术变革大势,加快推进统计现代化

 

  统计现代化是几代统计人孜孜以求的目标,统计信息化是实现统计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步伐,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虚心的态度,推进信息化,拥抱现代化。

 

  (一)现代信息技术是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管理,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完全可以、也必然能够成为推动统计事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对海量数据快速准确地处理和存储。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海量数据在网上高速、安全、无纸化传输和在线共享。数据库技术为组织、存储、维护、共享、发布和开发利用海量数据提供了基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统计产品展示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改革开放以来,统计部门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发展了统计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统计效能,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与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统计保障。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的四大工程建设,本质上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统计生产方式,再造统计业务流程。

 

  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对信息远程采集、对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远程监控,能够为重大国情国力普查、“三农”统计、投资统计等提供更科学高效的调查手段,能够使样本确定更为精准。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采集现代经济活动声、光、热、电等信息,自动获取大量有关产业活动的物理信息,能够为工业统计、碳排放监测等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数据来源。云计算技术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底层架构,能够实现对统计计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在统计工作中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必将极大地改变统计工作的面貌。

 

  (二)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是统计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迫切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正以其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带动作用显著的优势,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目前大量经济社会活动都已实现或即将实现信息化,有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直接产物,有的是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管理活动、传输信息。

 

  现在各种产品都基本附有电子化信息标签,可以通过电子化手段获取产品属性信息。越来越多的企业,其生产、经营、交易状况已基本实现电子化,其记录的表现形式都是电子化报表和数据。各种产业信息也都实现了数据库化和网络化管理。国民经济运行的相关信息,如金融、贸易、投资、海关等也都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使得政府的各项管理活动实现了电子化和网络化,各项行政记录呈现的也是电子化报表和数据。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购物、电子银行等新型电子商务活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可以说,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统计是通过收集海量经济社会活动信息,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总量、结构与变化的。统计部门必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使用电子工具采集原始数据,充分利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和政务管理的电子化记录,实现原始数据报送、处理、存储、共享的网络化和数据库化,才能实现与现代信息社会的接轨,才能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类原始数据。

 

  (三)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顺应世界统计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催生下,世界统计变革潮流已经越来越明显。一是在统计工作中广泛使用行政记录和企业已有的财务会计信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任务日益繁重,经济主体众多、活动频繁,行政记录和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数量巨大。要高效使用这些信息,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二是由中央统计机构直接采集原始数据。在我国,统计所要反映的经济社会现象规模巨大、十分复杂,中央统计机构要直接采集原始数据,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三是政府统计机构独立开展调查。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统计生产方式,实现联网直报,有利于保障统计机构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世界统计潮流浩浩汤汤。中国统计人生活在一个伟大而变革的时代,我们要以更加前瞻的眼光,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积极的态度,自觉拥抱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主动投身世界统计潮流,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统计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道路,满怀激情地迎接中国统计现代化的春天!

 

  同志们!明年的统计工作艰巨而繁重,统计使命重大而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