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件通知

关于建立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制度的调研报告

作者: 来自: 时间:2010-01-18 00-00-00

2010年1月18日16:19:28

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贺成方


    按照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要求,在学习调研阶段结合我市统计工作实际,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建立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制度进行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立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制度的意义
    在当前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对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深化,对科学发展观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对科学发展观既是当前、又是长远的作用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信心进一步坚定,科学发展就是正确发展。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科学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质的规定,但对科学发展在规模、程度、速度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数量指标又应如何规定则真正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不能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则是无用的。一个地区科学发展观实现的程度、质量、过程、力度、水平如何评价?则应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那就是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要求,即最突出的地方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导向作用,实现从偏重经济建设评价向经济社会建设全面评价转变,从偏重短期效应评价向突出长期效应评价转变,从以官考官为主向官考加民考相结合转变。
    二、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制度的特点
    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制度引入民意调查,确立了定量、定性评价和民意调查相结合的体系。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导向作用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制度的全部内容和每个环节,不论是在考核工作的原则上,还是在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上,以及考核方法上,都突出了科学性原则。在评价的内容指标、方式方法上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一是在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的有机结合上进行了创新。定量考核指标体系和定性考核指标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套衔接,较好地解决了评价“定性指标多,定量指标少,考核客观性不够,缺乏硬杠杠”的问题;同时又通过评价内在机制体现了“既看数字又不唯数字”理念。
    二是在分类评价上实现了突破。对各区(市)的评价不搞整齐划一,在具体指标值上不搞一刀切,在达标进度上不搞齐步走。每年度都将因地制宜确定评价目标值。在指标的设置上,既有绝对数指标又有相对性指标,既有存量,又有增量。比如,在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方面,既考核农民纯收入绝对值,又考核其年度的增长率,较好地解决了考核的客观性和可比性的问题。
    三是在固定设置类考核指标和非固定设置类指标的结合上实现了创新。在定量和定性考核指标体系中,都创新设置了非固定设置类考核指标,这类指标每年度根据各区(市)实际需要设置,主要考核各区(市)解决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民生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成效。这样的设置使考核指标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有利于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2、“三个转变”着力强化社会民生环境指标
    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制度与以往相比,突出特点是实现了三个转变:
    一是从偏重经济建设评价向经济社会建设全面评价转变。在指标体系中,既有经济发展指标,也有关于社会民生环境内容的指标。
    二是从重GDP考核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社会民生指标考核转变。为解决一些地方中存在的“以GDP增长代替经济建设”、“以GDP论英雄”的倾向,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制度突出了“一淡化一强化”,即淡化单纯GDP考核,同时强化社会民生环境指标考核。
    三是从偏重短期效应考核向突出长期效应考核转变。有意识强化了对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考核,专门设立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科技教育投入等相关指标。强化环境保护指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3、让群众有更多话语权
    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制度强化了民意的分量,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系数,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各地工作的关键因素。群众满意度是通过电话随机访问来调查,由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负责组织电话随机调查。在问卷设计上,主要调查群众对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党风政风等方面的感受评价,内容更加突出民生,问题更加通俗易懂,使调查结果更加准确、体现民意。受访群众的姓名、家庭住址等资料完全保密,群众可以“ 放心大胆说实话”,评价结果比较客观公正。
    对各区(市)的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实行千分制,各区(市)的综合得分乘以评价系数,即为综合评价最终得分。各区(市)群众满意度得分除以五区一市群众满意度平均值,为该市评价系数。比如,一个区(市)的GDP增长速度很快,经济总量很大,各项指标都比较高,但如果作为考核系数的群众满意度不高,就影响了最终得分和名次。可以说,群众满意度对各区(市)综合评价最终得分影响非常大。
    三、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制度的指标体系
    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制度的指标体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但更注重人的发展,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评价指标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工作部署,充分体现新的发展理念,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工作布局。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内容如下:
    1、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制度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民生状况、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和群众满意度等8大类60项。与原来评价指标体系相比,各项指标更为细化、量化、具体化。
    2、指标体系的构成情况
    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制度的指标体系共8大类60项指标,总权重为1000分值,共涉及到26个部门。其中经济发展权重245,共15项指标;社会发展权重145,共9项指标;可持续发展权重155,共9项;民生状况155,共10项指标;政治建设权重100,共6项指标;文化建设权重100,共5项指标;党的建设权重100,共5项指标;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系数。
    在60项指标中共有定量指标43个,权重700。其中,预期性指标35个,权重540;约束性指标8个,权重160(预期性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预计和期望达到的发展目标,主要是通过引导市场主体和市场环境,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能够发挥的更好。约束性指标是指令性的,是不允许协商的是必须实现、必须完成的,主要是通过强化政府职责并辅之其他手段,依赖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来实现)。60项指标中共有定性指标16个,权重300。
    3、指标体系的计分方法
    指标体系的计分是结合对区(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年度评价进行的,在每年的第一季度对上年度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实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和民意调查相结合,定量指标由统计局、财政局等部门提供,定性指标情况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提供,民间调查情况由统计部门的社情民意调查机构提供。评价实行千分制,总权重为1000分值,其中经济发展245分值,社会发展145分值,可持续发展、民生状况各155分值,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各100分值,群众满意度不列入总的权重分值,作为评价系数。群众满意度通过若干项目的细化调查取得数据,以所有被评价单位群众满意度得分的平均值为基准,分别确定各单位的评价系数;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综合得分乘以各单位的系数,为该单位的评价结果。在反腐倡廉、社会稳定、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等某一方面发生严重问题的,在综合得分中扣除10分,造成严重后果的扣除20分。评价实行预告制度和结果公示制度。
    四、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制度对我市的影响
    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制度的指标体系更注重发展的质量,更注重和谐的发展,更注重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实惠。评价指标体系的变化,将会对我市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1、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更注重人均指标和增幅指标,如新增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及增长率,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和床位数及增长率,万人拥有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员及增长率等平均指标,这对于人口相对偏少、总量相对偏小的我市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将起着非常积极的导向作用。
    2、评价指标体系把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指标专门列为一个大类。对于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耗能阶段、主要支柱产业多为高耗能产业的我市,将有利于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导向作用。
    3、评价指标体系将民生状况也专门列为一个大类。我市目前尚存在农民人均收入相对偏低,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入差距较大,不同行业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差距大等不和谐因素。将民生状况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引导各级重视民生,这也是体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五、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制度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制度从以下几个方面更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展示干部政绩的全新评价导向。
    1、拔掉“GDP崇拜”根子。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尽量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典型性、约束性指标,尽量做到少而精、重点突出,操作简便易行。评价指标的设定,有“淡”有“强”:淡化GDP指标,强化节能减排刚性约束,任期内完不成节能减排任务,一票否决。民生、环保、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也大大增加。目的很明确,凸显“环境问题是底线”的原则,破除“以GDP增长代替经济建设”、“以GDP论英雄”的倾向。
    2、治理“攀比造假”源头。因为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各地的发展起点也不一样。为了更公平、更客观地评价一个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的工作,评价的重点放在人均和增长率。在定量评价的计分上,可规定“未完成指标扣分,但超指标不再加分”,防止脱离实际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导致发展失衡。年度评价时还可专门设置新的数据采集办法,改变了过去由被考核对象自己提供目标完成数据、自己申报的做法,代之以统计局及财政、水利、环保、国土、林业、劳动保障等部门提供,力争从数据来源上遏制弄虚作假。
    3、引入民意调查度。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制度引入了民意调查,并确立了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民意调查的评价体系。民意调查是定性评价的一种方式,内容包括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定性评价,几乎都是否决性的指标。在定性指标的评价上,可以设计民主测评和群众满意度最低限标准,赋予群众否决权。民意调查可以在来自基层的、未在参加民主测评范围内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进行。还可以委托有关部门或社会中介组织采取入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政府网站评议等多种方式进行。
    六、推行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制度的建议
    1、建议市委、市政府的成立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市委常委、常委副市长蒋英建任主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杜英杰任副组长,市委组织部一名副部长兼任评价办公室主任,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委组织部,负责日常的评价工作。
    2、建立责任制、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将定量的43个指标分解到具体的市有关部门作为责任部门,责任部门为部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并对列入评价指标的全市完成情况负总责。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每个季度后召开分析会议,及时调度目标完成情况并研究解决存在问题,防止和避免秋后欠账问题的出现。
    3、对区(市)、枣庄高新区党政和市直有关部门评价相合。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制度在全市年度工作总结会议之前印发,并将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具体量化后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工作一并分解到区(市)、枣庄高新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纵到底、横到边,在空间上实行全方位无缝覆盖,在时间上将原有的评价办法向新的评价体系平稳过渡。
    4、对计生、能耗、环保、安全生产等约束性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
    5、对于需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认定的指标,市对口部门应做好向上汇报、争取的工作,确保相应指标的评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