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统计手段 服务科学发展
□枣庄市统计局副调研员 高级统计师 沈道坦
领导和同志们:
根据局党组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的安排,受陈局长委托,经贺局长审阅,我代表局领导作科学发展观大讨论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用好统计手段 服务科学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是手段,实践是目的。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从各部门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统计部门就需要运用统计手段,及时而又准确地反映变化着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真做好统计工作,促进统计部门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
强化服务意识,突出为科学决策服务,为经济工作服务。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是统计工作的灵魂和主旋律。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统计部门都要弘扬这个主旋律,把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统计部门要按照“两个服务”的要求,努力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服好务,努力为广大群众了解市情、改善生活、参政议政服好务,努力为各类经济体从事经济活动服好务。学习实践活动一定要围绕全市发展大局,紧贴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当前我市最突出的任务,就是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城市转型,从根本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枣庄未来三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枣庄的城市转型任务就是“三大战役”。统计部门更应该自觉地把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城市转型上。要加大统计分析调研力度,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统计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致力于当好各级领导的“参谋”、社会公众的“益友”、企业决策的“帮手”。要突出抓好为区(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社会发展评价、城镇化等考核工作,促进各项经济工作任务的落实。要把科学应对经济变化,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密切跟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深入调研分析市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积极为党委和政府建言献策。要把建立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评价考核机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出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又切合枣庄实际情况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要统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内容,并引入人民群众对政府引导科学发展成果感受度的指标,体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及老百姓对改革发展成果认可、共享的程度。党政领导对统计信息咨询的需求,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着力点。党政领导急需的某些统计信息,如依靠现行统计制度方法不能满足,统计部门应当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加工整理,而不能以尚未统计为由推脱了事。应陈伟市长的要求,市统计局开展的商务酒店及旅游客源的快速调查,一个星期就完成了方案设计、数据搜集和调查报告的撰写工作,得到陈伟市长的充分肯定。这是一个发挥统计部门优势、满足领导信息需求的极有说服力的事例。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增强提供优质统计服务的能力。统计的生命在于真实。统计的本质和核心是反映真实、分析真情、探求真理。确保统计真实、及时提供信息,是统计工作立身之本,是统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的“生命线”。可以说,统计部门这道理那道理,搞准数据才是硬道理。虚假的统计数据比没有统计数据的危害更大,统计部门只有把数据搞准,统计工作的价值才能为社会所公认。只有在统计工作中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摆在首要位置,完善调查制度,规范调查流程,夯实统计基础,加大核查力度,并积极为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众服务,才能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统计保障,才能使统计产品惠及全社会。(链接:国际上对统计数据质量评价有八个方面:(一)实用性;(二)准确性;(三)及时性;(四)可及性;(五)可比性;(六)衔接性;(七)有效性;(八)透明度。)
改革工作流程,确保服务质量。科学决策需要高质量的统计服务,而统计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整个统计工作流程,包括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分析等几大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深化统计体制改革,增强统计系统的协调能力,建设一个科学、权威、高效的现代统计体系,增加反映民生改善、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的统计指标,建立健全绿色GDP统计、能源统计、资源环境统计、服务业统计等各项工作。同时,在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情民意是各级党委政府在决策和考核指导工作时不可忽视的。因此,要积极开展社情民意调查,畅通党政领导联系群众的桥梁。统计部门近年开展的四强竞赛、社会治安调查、文明城市测评、组工干部形象调查等,都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欢迎。
创新是推动统计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解决当前统计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推动统计改革和发展,只能靠统计队伍,通过实践、学习、思考和不断的再学习、再思考、再实践,不断地进行观念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舍此别无他途。可以说,创新是我们统计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否能够实现创新,关系统计事业的兴衰成败。一是对新时期统计的定位要有新认识,必须跳出统计做统计,在发展大局中找准位置、求得突破,增强统计的时代性;二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统计科学发展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要争创一流,推动统计创新发展;三是统计工作要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使统计创新发展建立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四是要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准推动统计创新的途径,强有力推动统计发展;五是要立足于做好“表格”的工作,又要突破和破除“表格”的束缚,推进统计创新,促进统计国际化、社会化、标准化;六是要树立破与立的观念,敢破敢立,勇于争一流,敢于创一流,使统计工作经得起实践、社会、历史的检验,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七是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全体干部职工必须充分认识到能力的提升人人有责,既要从全局来把握,又要在发展大局中找到个人发展的着力点;八是要继续解放思想,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讨论进一步明确统计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全面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深化统计改革发展。可以说,统计干部思想有多远,看问题有多么深透,才有可能取得多大成绩。(链接:爱因斯坦与普通人的区别)
加强统计建设,增强统计调查的支撑能力。信息化是实现统计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法治是统计事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基层统计是统计工作的根基,人才是统计改革和发展之本。要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先进的技术手段是实现科学统计的重要支撑。要切实保障统计信息的真实可信,就必须积极推动和应用信息化;要提高统计信息的质量,就必须高度重视和紧紧依靠信息化;要实现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就必须率先实现统计工作的信息化。要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加强对统计调查项目和数据公布管理,防止重复调查和违法公布统计数据。狠抓“双基”建设,夯实服务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原始统计数据和信息采集的承担者,基层单位是整个统计系统的基础,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原始数据的质量。据调查,目前,基层统计站的人力、财力、物力普遍不足,工作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基层基础建设必须常抓不懈。要依法争取出台有利于基层统计建设的配套文件、政策和规章制度;推广乡镇、街道统计机构派出制;推行基层统计代理制,促进基层统计工作的开展。只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努力打造高素质的统计队伍,才能提高统计的设计能力、调查能力、数据管理能力和数据开发能力。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如何搞好统计,我们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需要不断学习。(链接:比尔·盖茨:发挥你的长处,靠知识致富。)
优化统计环境,形成服务合力。统计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树立大统计的观念,把统计放在整个政府工作的大局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中去考虑。要尽量把部门能完成的统计业务移交部门,把意向调查交给信息调查和民间统计调查机构去搞,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办统计。要加强统计宣传,增进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对统计工作的理解。优化和完善统计信息内、外网站,及时发布统计信息,让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了解统计、支持统计、关心统计,成为充分展示统计形象、统计成果的重要窗口。要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虚报、瞒报、拒报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依纪追究统计违法单位和责任人员的责任,优化统计工作环境,维护统计工作的权威性。(链接:什么是统计?什么是科学统计?)
谋划中长期统计改革发展思路,增强统计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正确清晰的统计改革发展思路是科学高效组织统计工作的前提。只有紧扣科学发展对统计的需求,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明确今后一段时期统计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原则,才能实现统计资源的优化配置,有重点有秩序地推进统计改革和建设,提高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实现统计事业科学发展。
谢谢大家!